|
|
|
|
2025-05-17 第02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走在前列 |
|
|
作者: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5年第4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6324 |
|
|
|
梁言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赋予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内涵,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是安徽省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24年考察时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了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任务,给我们以强大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我们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结构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转变,发展格局由内陆腹地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新台阶,开创了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一、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国第七位,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担当作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取得科技竞争优势的主要抓手。安徽汇聚很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加快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已建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7个,“祖冲之三号”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将继续向上攀登,把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扎实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上聚力突破。 (二)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奋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推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我们聚焦国家所需、安徽所能,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持应用研究,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将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系统布局科技攻坚重大项目,不断健全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完善“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定向征集”等攻关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再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无人区”中形成更多从“0”到“1”的“先手棋”、掌握更多人无我有的“杀手锏”。 (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闯出新路 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必须突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近年来,安徽持续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孵化科技型企业超80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依托安徽创新馆建设全省统一的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突破1400亿元。我们将体系化完善科技成果产出、流动、共享、应用生态,一体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协同联动,优化概念验证中心、顶尖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布局,完善“三首”“三新”(三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产品应用政策,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使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结出“金娃娃”。 二、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以创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我们坚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含金量”。截至2024年底,安徽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6.6%,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工业大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5.49万亿元、连续两年居中西部省份第一位,在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占有重要一席。 (一)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树林变森林”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安徽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持续推动“双招双引”和产业培育提质增效,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6%。特别是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2024年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2025年1~2月跃居全国第一位。融合化和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将乘势而上,“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精准招引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项目和头部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二)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推动“小树变大树”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我们精心谋划、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启动建设量子科技、通用智能等首批10个省级先导区,量子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六位。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我们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加快建设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围绕细分赛道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 (三)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老树发新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近7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三位,2024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4%、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家电等传统产业加速蝶变。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我们将持续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抓住国家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聚焦煤电、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对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的“枯枝烂叶”该剪就剪,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嫁接修复”,通过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促进发出“新芽”。 三、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企业是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支点纽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要求我们,“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全面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视同仁支持国企、民企创新创造,2024年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 (一)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安徽已培育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22家,我们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支持其以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为牵引,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保持国内领先,奇瑞集团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一个领军企业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我们将健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储备一批省级培育型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组织、优化创新生产,引领带动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培养造就更多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 (二)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安徽接续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成长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壮大行动、独角兽企业跃升行动,建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六位、第八位、第八位。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将健全促进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练就“独门绝技”、造就“单打冠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产品采购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在各自赛道上强筋壮骨、茁壮成长,加快构建“雁阵齐飞”的现代企业矩阵。 四、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要求我们,“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世界制造业大会、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徽商大会、“徽动全球”等开放平台能级持续跃升,各类创新要素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了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态。 (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全力创建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优化提升江淮英才计划,既用真金更用真心,既激励赋能又松绑减负,引导科研工作者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创新创造,2024年全省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我们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高校“双一流”“双特色”建设,全面启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2022年以来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点1124个,省属高校紧密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占64.9%。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我们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化推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紧缺科技人才培养,在实践中造就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二)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近年来,安徽坚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高标准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撬动科技贷款余额连跨6个千亿元台阶,从2020年末的1525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超7500亿元,全省科创板上市公司达24家、居全国第六位。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既需要肥沃土壤,也需要阳光雨露。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链接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拓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融资对接渠道,畅通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包容“错投”、避免“错配”、不容“错过”。 (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创新合作机制 开放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坚持开放合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安徽处在链接沪苏浙、辐射中西部的关键节点,兼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左右逢源”的开放优势。近年来,我们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效应,借力发展、借梯登高,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人才落户安徽,越来越多的安徽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走向全球,202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九位,实际对外投资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近3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年均增长22.1%。我们将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推动科技平台、产业体系等与沪苏浙、大湾区等融通对接,充分发挥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用,扎实开展“投资安徽行”“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大力推动安徽优势产业、优质产能“抱团出海”,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球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5年第4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