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5 第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穿越产业周期安徽懂“科创”更懂“生态” |
|
|
作者:
陈雯 张海帝 王健生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965 |
|  | | 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装配一架通航飞机。新华社 |
|
|
|
本报记者 | 陈雯 张海帝 王健生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革新行业标准、尹同跃率奇瑞车队远征海外、李斌提出换电网络重塑出行模式、余承东以鸿蒙智驾引爆市场热潮……这些改写全球新能源汽车版图的领军者,都有着“安徽籍”的创新基因。 合肥打造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园“不出园区造通航飞机”,铜陵铜基新材料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蚌埠建成全国领先的MEMS晶圆生产线——这些产业矩阵的培育,都离不开安徽“科创+生态”的底层逻辑。 是什么让安徽既能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也能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焕发新生?近日,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赴合肥、芜湖、蚌埠等多地深度调研,探寻拥有优质科创基因的安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产业数据: 安徽的“高光时刻” 数据印证着安徽的产业爆发力。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汽车产量达357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跨越百万大关至168.4万辆,占全国比重超1/8。合肥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及50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芜湖以奇瑞为龙头,2024年汽车产量占全省46.2%,出口量近80%。 据安徽省政府官网消息,滁州集聚483家新能源企业,2024年动力电池产量达10.61GWh,居全省第三;马鞍山构建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链闭环;宣城集聚700余家汽配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池州镁基新材料支撑汽车轻量化……16个地市共同织就“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的产业网,展现出从核心部件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 在人工智能领域,安徽同样展现强劲势能:全省集聚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产业评价位居全国第五。科大讯飞获近十年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讯飞星火大模型在央国企项目中标数领跑全国;九韶内核4.0版于2024年9月发布,支持复杂曲面建模,填补国产工业软件空白;合肥建成异构算力调度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算力规模超7200P。 机器人产业在安徽形成多节点协同的发展格局,全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超500户,营收超600亿元,产量突破3万台,规模总量和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埃夫特、极智嘉等企业优势产品稳居细分市场前三,芜湖鸠江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与合肥、马鞍山等地形成联动,共同构建起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全链条生态。 生态协同: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合肥科学岛上,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比邻而立,等离子体所、智能所等研究单元与30多个重点实验室共同构成“创新策源地”。 这些“国之重器”不仅服务基础研究,更成为技术转化的“超级孵化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突破,为安徽新型显示、半导体材料产业提供了底层支撑;同步辐射光源的高精度检测能力,可被企业用于芯片等高端制造的工艺优化,以提升良品率。 政企协作的“双向奔赴”,让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科大讯飞自1999年由中科大博士团队创立,2008年成功上市,其“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每一条代码均为自研。为解决算力瓶颈,安徽省有关部门协调资源,促成其与华为共建国产化算力平台“飞星一号”。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25)》,2024年度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排名中,安徽省政府以73.72分居全国第7位。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安徽省政府得分75分,与广东省并列全国第3位。 记者发现,除了科大讯飞、商汤、寒武纪三个明星企业,云从科技、云知声等团队的创始人也均来自中科大。沿着校友脉络,近年来,安徽省引进了旷视科技、中科星图、芯动联科、数字派特、斑马智行等一批产业重大项目,涌现出华米科技、埃夫特等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 更关键的是,安徽省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链条。安徽省明确提出,要坚持“兵团式、阵地战”的打法,走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蚌埠智能传感产业便是例证: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自1979年扎根龙子湖畔,历经46年深耕,掌握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自主研发4套国际先进工艺技术体系,一个目标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新高地乘风而起。 长期布局: 十年谋一域的战略定力 2023年,安徽省将汽车产业确定为大力发展的“首位产业”。目前,安徽省已汇聚奇瑞、江淮、蔚来、长安、比亚迪、大众、汉马科技等七家整车企业,囊括了外资、央企、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并与华为等头部技术供应商深度合作,实现主流造车模式的全覆盖。 2024年,安徽省布局筹建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主要涉及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地。 安徽省对发展科创生态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和谋划——以硬科技(芯片、核聚变、量子通信等)为锚点,在基础研究的长周期中沉淀竞争力。差异化的突围路径,既规避了与江浙沪的同质化竞争,更构建起穿越产业周期的“护城河”。 另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安徽省积极发挥自身成果转化的能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上进生”和“推进者”,实现了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整合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向东,安徽省积极借助沪苏浙的开放平台和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促进高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深度融合,实现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向西,安徽省利用广阔的市场腹地,推动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互补,扮演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之间的“桥梁纽带”角色。 安徽的产业突围绝非偶然,而是“十年磨一剑”的长周期战略。从“十二五”规划首提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到“十四五”明确“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路径,安徽以“兵团式作战”思维深耕“硬科技”。 这种定力在量子产业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合肥提前10年布局量子信息实验室,是全国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之一。如今,合肥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居全国前列;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已突破1800万人次。 绘就如此强劲的“向上曲线”,并成为诸多行业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安徽经验或在于其科创基因优势与深耕全链条生态的坚定。这种坚定,既体现在对原始创新的持续突破——如对未来产业的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长,安徽省科技厅2025年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近5年安徽省在量子信息领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30%;更体现在产业生态培育的“长期主义”,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芜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从蚌埠传感谷,到滁州动力电池基地,每一步都遵循“技术成熟一代、产业跟进一代、布局储备一代”的规律,撬动了技术外溢与产业升级的杠杆。安徽以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的逻辑,走出了一条“科创顶天、产业立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