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7-15 第04版:民营经济周刊
|
大 | |
中 | |
小 |
|
|
立足精准精致精细繁荣发展城市“夜经济” |
|
|
作者:
李朋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14 |
|
|
|
李朋 城市“夜经济”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多重叠加的特点,其发展程度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生活品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困难,经济增长模式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消费驱动转换。作为夜经济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嗅觉和创新基因,在激活消费潜力、丰富业态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改革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此背景下,繁荣发展城市“夜经济”成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旅发展的重要选项。把城市“夜经济”做优做大,必须坚持系统观,在“精准、精致、精细”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内循环的有力支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依托。需充分释放民营资本活力,通过政策赋能与机制创新,将民营企业打造为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规划布局精准化,突出民企参与机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区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全国各地城市“夜经济”全面起势呈蓬勃发展态势。但也应看到,许多地区在“夜经济”发展上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及民生福祉,各地需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夜经济”定位,并将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城市治理现代化工作。应制定与城市规划一致、符合城市特色、满足民众需求的“夜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增强政策支持,制定标准,出台激励政策,以促进“夜经济”项目的发展,激发市场参与热情。应建立民营企业参与规划的长效机制,在制定夜经济空间布局、业态引导目录时,通过听证会、行业联盟等形式吸收餐饮、文旅、零售等领域民营主体的诉求,避免规划与市场脱节。应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有的商业街区、公共空间、文旅景点等,聚焦功能完善、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夜经济”聚集区,推动形成“星罗棋布又各具特点、点线结合又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 业态发展精致化,赋能民企创新主体。为避免“千街一律”,需发展多元化、融合化、特色化的“夜经济”。应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夜间消费产品,如“夜食、夜购、夜游、夜读、夜练”,培育多样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夜间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文化+”的发展模式。应以技术赋能民企升级,支持中小微商户接入数字化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会员系统提升夜间消费黏性。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化建设,以差异化的“首店”、网红打卡点、标志性产品等,打造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示范点,展现地方独有的消费业态。应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品牌化发展,坚持质量优先、数量并重,改造提升一批夜间经济商业街区和文旅消费集聚区,擦亮“夜经济”名片。 管理服务精细化,优化民企营商环境。繁荣发展城市“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城市的配套服务和精细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一旦人流量激增,“夜经济”活动区往往会面临着市场秩序、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配套服务等多重压力。不少市场主体的经营处于自发状态,对“夜经济”的常规化、常态化监管不足,影响了发展质量。应增强服务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着力优化“夜经济”营商环境;统筹公安、城管、消防、市场监管和水电气网供应等部门力量开展综合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适当放宽政策要求,建立夜间经济项目快速审批通道,彰显城市治理的温度。如建立“民企绿色通道”,对夜间经济项目实行“一窗通办”审批,压缩证照办理时间。需加强法制,维护夜间市场秩序,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开展专项监管,以正面教育为主,探索柔性执法,协调利益关系,营造繁荣、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进行特色街区改造,加强环境卫生治理,优化交通配置,增加停车位,合理设置公厕、座椅等设施,考虑特殊群体需求。加强宣传,利用重要节点策划营销活动,通过自媒体、电商直播等平台宣传“夜经济”品牌;鼓励社会参与,提升夜间消费活力,助力城市“夜经济”发展。 繁荣城市夜经济,本质是繁荣民营经济。需以制度创新破除民营资本进入壁垒,以精准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以共治思维激发民企创造力。当万千民营主体的微光汇成星海,城市的夜晚才能真正闪耀可持续的发展活力,为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系枣庄市委党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