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3
2025-09-13 第02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服贸会“北京日”以开放姿态展现新机遇

作者: 季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048
     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年度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9月10~14日在首钢园举办。图为本届服贸会举办地——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承办的“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在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启幕。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北京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招商金额1397.5亿元;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集中呈现北京的合作机遇、“两区”建设开放成果、惠企政策,向全球释放开放合作商机与务实举措。
投资北京
制度型开放正在吸引资本
    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总干事伊斯梅尔·艾沙欣在会上表示,北京展示了如何通过改革赋能、产业与创新融合,以及与全球投资者合作共赢创造充满机遇和韧性的环境。在人工智能和数字产业方面,北京的“加速”反映了全球趋势;在医药领域,跨国公司正因其研究能力和支持性生态系统而选择北京;在全球竞争力方面,北京展示了制度型开放和政策创新如何吸引资本;在产业生态系统方面,北京展示了政府、企业和金融如何融合以赋能科技公司。
    “在世界各地,投资促进机构需要发挥类似作用:确保投资转化为长期增长,而不仅仅是短期流动。”伊斯梅尔·艾沙欣表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促进全球合作投资互联互通,在政府及私营经济层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名外资投资机构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公司总裁瓦尔特·贝克表示,创新和解决方案不是某个国家凭一己之力能实现的。在全球科技转型、教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云计算等关键领域,中德可以以项目为基础互帮互助,为知识产权和创新创造统一标准。
    “北京有着全球最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这里有蓬勃的创意和创业活动,能让人直接看到技术和人才的结合,它们在中德关系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瓦尔特·贝克表示。
    美国丹纳赫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彭阳则分享了他的跨国药企北京实践故事。该公司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医学诊断、生命科学基础科研以及生物技术平台,也支持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肿瘤治疗、生物制造、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丹纳赫(中国)目前业务规模约30亿美元,9家工厂中有3家落地京津冀,5个区域中心共6000多名员工。该公司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现在正向中国本土转移供应链、进行本土创新,融入中国的发展。
    “我们看到北京生物制药板块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政府有很多对创新药和生物制造产业的政策支持。同时,北京有非常多的科研机构和顶尖人才及全球链接,这些也是丹纳赫看好北京的重要因素。”彭阳表示,企业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很多支持,包括提供外资企业专门服务包,很多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例如,丹纳赫北部联合办公区落地朝阳区,今年1月份开业;位于昌平区的丹纳赫北部创新中心也于今年开业,公司与昌平区政府合作建立了一个合成生物学制造转化加速中心。而丹纳赫位于北京亦庄、顺义区及天津的3个制造基地都在2025年得到了更多投资,公司正积极把海外生产基地转往京津冀地区。
    “我们希望能够利用丹纳赫的技术资源链接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让科研合作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园区的产品、为企业赋能。我们希望在北京可以找到更多优质标的共同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生态。”彭阳说。
聚焦“北京加速度”
产业生态赋能科技企业价值提升
    据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在会上介绍,作为来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9年通过学校成果转化成立的公司,智谱华章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北京市政府、海淀区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公司一直朝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
    据介绍,该公司是国内第一个研究大模型的企业;2023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做出对话模型的企业,对标国际上的ChatGPT;从2021年就开始多模态模型研究。公司最新模型GLM-4.5于今年8月发布,集推理、编程及智能体为一体,其性能在全球模型中排第三,在国产模型和开源模型中均排第一。
    据王绍兰介绍,公司目前在各地推动大模型产业落地,包括科研院所、通信、金融、软件、医疗、制造等相关行业和领域;还在东南亚、中东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大模型应用。例如,最近公司和马来西亚政府一起推出马来语大模型。公司在基座模型基础上推出自有MaaS平台、大模型服务平台,快速赋能各行各业,并通过设立基金积极投资大模型上下游产业。
    2023年以来,北京市在高精尖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持续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扶持力度,累计设立8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持续进行技术突破,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峰在会上表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近年来加速构建基金群业务体系,打造了覆盖天使、VC、PE、并购、FOF、S基金等在内的产品矩阵,帮助企业解决成长中的资金需求,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破解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过程中的共性难点问题,实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的良性循环。
    截至今年8月底,这8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累计完成投决金额256亿元,累计出资约213亿元,其中涌现出独角兽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科学家创新成果转化企业73家,产业头部企业新核心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团队创业的企业86家,连续创业者及其他创业企业34家,吸引社会资本867亿元,是基金实际出资额的4.08倍。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引导基金“北京模式”的独特价值,有力支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擦亮“北京服务”品牌
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唐文弘在会上介绍,北京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正持续推动“两区”建设,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释放对外开放新红利。
    北京“两区”建设5年来,已经累计实施了140多项突破性政策,其中70多项是全国首创。例如,全国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对北京打造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至关重要,对众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国出海企业也非常重要。
    北京还率先推出了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中国首家外商投资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企业、首家外商独资新设期货公司、首家外商直接投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先行先试项目也陆续落地。北京高水平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礼来、辉瑞、拜耳等8家知名国际医药企业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外资研发中心的总数已经超过220家。北京连续3年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名列第一。
    同时,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引擎。据悉,北京是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备案上线的大模型有132款,稳居全国首位。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亦居全国前列,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北京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北京服务”品牌越来越耀眼。近年来,北京连续推出1700多项改革措施,上线全市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京策”,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全市“服务包”企业达1.5万家。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