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13
2025-09-13 第02版:新闻纵深 大 | 中 | 小 

要素市场化改革:十地试点为高质量发展探路

作者: 甄敬怡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924
本报记者 | 甄敬怡
    作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要素市场化改革迎来重大进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10个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近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国家数据局副局长余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魏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运东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孔维东、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李春临介绍,此次改革试点是深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试点地区范围广、要素领域覆盖全、试点举措任务实、全国示范意义强等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围绕当前要素市场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和示范探路作用,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试点为地方赋能,加强对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要素保障,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李春临说。
    "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两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李春临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试点地区和有关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好改革试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畅通要素流通渠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类施策推进改革,围绕深化要素协同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探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优化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目标,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快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抓出改革的成效。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李春临介绍,本次试点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结合试点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和发展需要,部署具体改革任务,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解决一批要素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李春临介绍,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试点地区代表性强。本次部署的10个试点地区发展基础较好,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1/4,基础好、牵引性强。在这些地区开展要素综合改革试点,有助于探索各类要素资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高效配置的路径,也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重要改革支撑。
    二是要素涵盖范围广。试点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同时支持试点地区深化探索数据、算力、空域、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当前,要素的简单叠加已难以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试点注重进一步深化各类要素综合配置、协同配置,结合重点产业发展、地方实际需求等,提出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协同配置要素的具体举措和任务安排,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要素配置。通过要素的有效高效配置,发挥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效能和效力。
    四是突出因地制宜。各试点实施方案结构基本一致,但在探索的重点要素领域和具体改革任务选取上,强调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体现国家所需和地方所长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发挥地方改革探索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点及面总结对全国面上具有示范性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也为日后在全国推广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好经验奠定工作基础。
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李春临介绍,本次围绕新型要素配置、服务业领域改革等部署了一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支持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探索、积累经验。
    "探索各类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是本次改革的一个亮点。"李春临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很多新兴领域涌现出新的生产要素。当前,新型要素发展呈现出很多有别于传统要素的新特征,要素配置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要探索形成新的市场和配置规则,增强新业态新领域要素保障,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试点进一步打破新型要素进入行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推动更多新型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深化服务业领域要素保障方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扩消费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面临着各类要素供给保障不足等问题,要坚决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更高品质、更加便利、更加丰富的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
    提升优质要素聚集配置能力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如何更好吸引和配置优质要素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李春临介绍,试点方案充分考虑地方发展特点与实际,支持试点地区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提出加快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应用、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相关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深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应用等任务,实现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战略要素高效配置,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要素支撑。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此次试点地区在实施方案中都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余英介绍,这次试点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深入探索。
    一是探索更大力度释放公共数据资源价值。余英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杭甬温、郑州等地都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要任务,将支持试点地区加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二是探索协同创新培育数据开发利用场景。"试点地区各具特色,比如,合肥有'中国声谷',长株潭布局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都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我们将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加大数据供给,释放数据需求,挖掘一批可感可及的数据应用成果。"余英说。
    三是探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数据流通交易机制。福厦泉、重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以及苏南重点城市等都将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作为重点任务。余英表示,将支持试点地区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新模式,建立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引导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先行探索
    "国务院批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李春临介绍,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围绕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10个试点地区之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雄安新区一起是首都发展的"新两翼"。杨秀玲表示,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指导和各部委大力支持下,完善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以首善标准,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地落实。在落实工作过程中,把握好三个重点。
    一是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尊重经营主体需求,牢牢把握要素流动的市场化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各类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症施策,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降低要素交易制度性成本,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发挥好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区域特色。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人才建设高地。作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要充分用好政策,激发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作用。在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的格局中,促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利用、盘活存量。结合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保护全链条。
    三是注重推进协同创新。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性。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做好试点政策的衔接和配套,主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和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放大试点探索效应,以副中心试点的新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