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25 第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执深改之笔,答教育之问:让成长回归本真的模样 |
|
|
作者:
王春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37 |
|
|
|
本报评论员 | 王春华 “要让每一个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在国新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此番鲜活而深刻的表述激起广泛共鸣。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新时期教育价值回归的庄重宣言,与我们理想中那种充盈着生命力、创造力和希望的教育图景高度契合——这就是成长原本该有的样子。 结合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宏伟蓝图,此次发布会释放出明确而强烈的信号:中国教育正以系统性的深化改革,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旨在从根本上纾解社会焦虑,为民族复兴夯实人才之基。 立足国家发展,直面社会关切——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又该如何抵达?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元问题。 这是时代之问,关乎国家未来。“双减”政策持续深化,体育正式回归“C位”。“丁零零下课铃声送来15分钟!”课间10分钟延长为15分钟,这是对教育生态的再度校准。如何夯实民族复兴根基——强国建设,必先强少年;强少年,必“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对生命整体性的唤醒与点亮。 这是公平之问,关乎社会正义。以制度创新遏制“内卷”焦虑,促进资源均衡,教育改革直指痛点。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双随机”(学生随机编班、教师随机匹配)分班制度,在深圳、安徽等地破冰尝试,这是向“唯升学”功利论的“亮剑”。如何守护起点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打造少数“尖子”的塔尖,而是托举每一个普通孩子的梦想,让教育回归其作为社会流动阶梯的根本功能。 这是路径之问,关乎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方面,“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已正式实施。县域高中占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从“提升”到“振兴”,县中教育将补齐短板。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在有序布局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可以用专利、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这历史性突破了学位授予“唯学位论文”的限制。此外,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正努力从“大”转“强”,为孩子们多元化成才提供更宽阔的赛道。如何成才——打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困境,摒弃学历崇拜,发现并点亮每一种“可能”,人人皆可成才。 执深改之笔,答教育之问,其最终的落点,就是让成长回归它本真的样子。这需要破除“优绩主义”的迷思,需要超越短视的竞争焦虑,更需要政策落地的久久为功。改革的笔锋已然划过纸面,一幅关于活力、公平与希望的画卷正在展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