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9-25 第02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陕西:党建红引领产业绿 三秦沃野绘新卷 |
|
|
作者:
刘丹阳
马璞杰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122 |
|  | | 昔日垦荒处,今朝沃野平畴,绿意盎然。陕西南泥湾不断推动红色旅游、研学培训、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深度融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图为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一隅。新华社 |
|
|
|
本报记者 | 刘丹阳 见习记者 | 马璞杰琳 在陕西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这些园区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2024年,陕西省以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抓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农”成绩单:全省苹果、茶叶、畜禽肉类等8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市县培育超百亿元、十亿元产业链157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99元,增长7.1%,产业兴旺的成果直接惠及三秦百姓。 这份来之不易的“答卷”不仅体现了陕西农业从传统生产向全链条增值的转型升级,更成为深化“三个年(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和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的生动实践。 “党建+产业”:村企共赢的红色纽带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陕西省创新“党建+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党组织成为串联企业、村集体与农户的关键纽带。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通过组织振兴带动的产业增收贡献率达37.2%,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 眉县以集群发展激活猕猴桃产业链。按照“县镇村三级一张图”思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农户生产、专家支持”机制,明确“四链同构”发展路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模式,整合政策资源。金渠镇宁渠村党总支书记崔建龙介绍,村子坚持党组织引领猕猴桃首位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党员示范户结对帮带果农,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猕猴桃产业。 大荔县打造冬枣产业链上的“红色契约”。探索建立了“党管方向、政府服务监管、协会搭桥引导”的冬枣质量安全监管运行机制,成立了大荔县冬枣质量安全促进会,最大化整合多方资源,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检测、宣传等各方面的关系统筹起来,维护公平公正、稳定销售价格、抵御市场风险。 留坝县构建民宿集群的红色联盟。以打造全域旅游为重心,借助秦岭优越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村民闲置老屋进行改造提升,让特色民宿集群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留坝县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化身服务员,帮助餐饮经营户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经营环境,全力缓解旅游热给留坝餐饮业带来的压力。留坝县文旅局党组书记范澄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扎根乡土,代代相传。” 产业链党建的最大优势是抱团解决问题。近年来,汉阴县先后成立猕猴桃、蚕桑、茶叶、渔业、新材料5个产业链党委,选派各产业链牵头部门的科级干部担任党委书记,每月组织议事协商会议,引导链上企业共建组织、共享资源、共育人才。2024年以来,5个产业链党委累计组织链上企业项目合作、产销对接22次,达成合作协议10项,落地项目9个、金额达3100万元。 “一链一策”构筑全链条服务体系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作为深化“三个年”活动的核心抓手,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先后出台奶山羊、肉牛奶牛、果业优化等“1+7”专项政策,形成“一链一策”精准供给。省级统筹超10亿元农业专项资金,创新“行长+链长”、金融顾问、“陕农贷”风险补偿金等机制,为经营主体在招商、信贷、技术、人才等关键环节提供全周期服务。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围绕8条省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推动45个产业功能县、26个农产品主产县、12个生态功能县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发展。 眉县以“百年产业、百亿产业”为蓝图,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机制,整合政策资源确保产业方向不偏。面对产业链融资难题,县财政设立2亿元猕猴桃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果仓贷”等金融产品,年发放贷款12.36亿元。这些措施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形成了“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信贷”的组合拳。如今,国家级猕猴桃批发交易中心汇聚21家龙头企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跃升至161.37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名片。 大荔县聚焦冬枣产业标准化建设,以精准施策破解品质瓶颈。通过制定国家标准及全产业链技术规程,建立从产地环境到品牌营销的标准化体系。政府联合龙头企业推行大田托管模式,整合测土配方、技术指导、果品回收等服务,带动农户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在“一链一策”赋能下,大荔冬枣产值突破百亿元,蝉联中国果品品牌十强,67.34亿元的品牌价值印证了精准服务的含金量。 留坝县则创新资金整合机制,为乡村“微改造”注入活水。构建“政府引导+村级自筹+社会参与”三位一体融资体系,2024年横向整合涉农资金8620.8万元,纵向激活村级筹资75万元,设立乡村振兴贷款担保基金吸纳社会资本1678.3万元。资金精准滴灌至农宅风貌提升、庭院经济培育等关键环节,催生705户庭院经济示范户,民宿年营业额突破1.2亿元,实现“小资金撬动大振兴”。 商南县的实践进一步拓展了政策协同边界。每年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吸引10余家企业投资兴业,创新“支部+五联”模式推动村村联建、村企联营。通过协调土地、资金、固定资产等要素跨村流动,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58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让分散资源聚链成势。 “生态变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将生态振兴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93%,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展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显著成效。 在制度创新方面,陕西省构建了立体化生态保护体系。宁陕县构建了“国土、林业、水利、环保”四位一体的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聘用秦岭生态环保网格员、护林员、护河员1400名入格入网,实现全域24小时动态巡查。 产业转型升级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在神木市乐森生态农业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智能大棚里,工人们穿梭在大棚中,将成熟的牵牛花花卉陆续装入筐中,一旁的智能显示器上实时跳动着棚内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及盐碱度等各项数据。这个2023年启动的大棚信息化提升建设项目,帮助技术人员根据数据变化,及时精准地调整种植策略。文旅融合方面,留坝县依托“全域旅游”推出秦岭最美廊道,2024年,楼房沟精品民宿带动村集体累计流水分成86.5万元,生动诠释了“生态变现”的陕西方案。 环境治理工程系统性重塑了乡村生态面貌。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延安市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在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在南泥湾,退耕还林“先锋”侯秀珍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栽下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在安塞区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绿染山川满目翠。 以“微更新”撬动“大变化”。留坝县作为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453”工作法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该县实施“美丽庭院+”工程,按照“前庭种花、后院种菜、边角种果、林下养禽”布局,精心建设微花园1080个、微果园680个、微菜园21万平方米、微禽园86处。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该县森林覆盖率92.03%,走出了一条“微改造、精提升、可持续”的生态振兴特色路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