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25
2025-09-25 第03版:环球视点 大 | 中 | 小 

招商银行荣获“最佳供应链金融银行”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32
    在北京召开第八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上,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在由《贸易金融》、中国贸易金融网、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标杆企业大奖”评选中,荣获“最佳供应链金融银行”大奖。
    同时,年会现场发布《中国供应链金融年鉴(2023)》,招行《政府采购场景下供应链金融创新案例实践》入选优秀实践案例。
    历经10余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招行凭借“行业专业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以及“全行服务一家”服务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稳健前行。招行主动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企业打造健康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5年,招行供应链金融服务链主及上下游客户超10万户,投放金额超2万亿元。
紧跟国家战略步伐
深耕“行业专业化”经营
    长期以来,招行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深入重点行业产业链,通过“一行业一策”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将行业做深做透,不断提升为各行业产业链创造价值的能力。近年来,招行主动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找到优质链主,以“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落地了一批标杆项目。
    例如,针对高端装备行业,招行为中车量身打造了“中车E链”专属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针对企业在电费缴纳场景中的需求和痛点,招行创新推出“两网缴费-电费通”项目,成为全行首个全渠道缴费、多品种融资、全客群覆盖的“全行服务一家”协同标杆;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专门打造汽车行业全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全产业链生态场景服务能力升级。
    在探索行业专业化经营过程中,招行将紧密跟随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共链行动等战略步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结合链上企业的产业及行业特征,在产、供、销各环节上提供适配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方案,助力打造健康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从“强核”到“脱核”
完善供应链全产品体系
    招行深入剖析供应链企业的发展痛点,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信用输出、数据输出模式的自动化、智能化全产品体系,满足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供应链融资需求。
    在产品体系的建设上,招行始终与国家发展步调同频。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督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特别提出,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为核心企业“解绑”。
    招行在核心企业强确权类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国内证、商票、反向保理等)成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脱核模式”,分别推出了上游“招链易贷”和下游“经销易贷”产品,进一步优化了客户体验。同时,通过模型创新,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系统核额,提升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的完整性与适用性。
    多样化的供应链产品体系的建设,得益于招行近几年在银企直联、在线风控、审贷模型等诸多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厚积淀。当前,招行正从“线上银行”向“智慧银行”迈进,这也将为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客户经营理念推动模式升级
“全行服务一家”模式全新出发
    针对链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跨地域分布、协同难度大的痛点,招行创新提出“跨分行协同解决思路”,并于2020年在全行范围内复制推广,该模式建立了跨分行协作的系统、流程和利益机制,极大提升了分行间协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客户体验及服务效率。几年来,“跨分行协同解决思路”通过不断迭代,由最初的“全国做一家”,到兼顾N端综合服务的“全国服务一家”,再衍变为今天的“全行服务一家”。每一次的一字之变,体现的是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对供应链服务模式的不断思考和升级。当前,立足从“强核”到“脱核”的新发展阶段,招行又推出了“政采贷全行服务一家”等弱确权产品创新方案,持续提升业务效率。
    “全行服务一家”模式自推出以来,实现了全国44家一级分行及各地机构联动,为链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属地化的供应链金融及综合金融服务。在实现供应链金融发展破题的同时,有效赋能实体经济,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目前,“全行服务一家”模式应用到批发金融的多个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招行批发金融的“六大优势”之一。
    未来,招行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助力补链强链、增强产业韧性,同产业链链主企业及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助力产业链融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