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9-25
2025-09-25 第04版:长三角
大 |
中 |
小
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
上海松江着力构建“2+4”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
: 邱爱荃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
:5590
云间会堂姜辉辉/摄
松江大学城姜辉辉/摄
正泰智电港姜辉辉/摄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时间刻度,亦是奋斗标尺。2025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松江区调研时表示,松江要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上海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7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意见》,明确了松江的发展定位,为松江转型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保障,激发了强大的前行动力。
近年来,松江坚持工业立区战略方针,深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推进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4个百亿级重点产业稳步发展。
勇挑大梁
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松江是上海的西南门户,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之一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在上海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年上半年,松江经济增长呈现“稳中有升、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松江牢牢把握转型机遇,构建符合区情、面向未来的“2+4”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所谓“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4”即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松江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一布局既是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产业战略,也是基于松江多年产业积淀作出的精准决策。
两大主导产业已具备千亿级体量,分别引领智能终端和新能源设施产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升级。同时,松江加速突破卫星互联网、智算服务等细分领域,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增强了松江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在两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四大重点产业呈现加速成长态势。先进材料依托东华大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染整工程中心,筑牢研发根基;生命健康产业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治疗、脑科学等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时尚消费品产业已培育50余家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文旅影视产业借力科技影都和人文资源,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催生新消费场景。
随着产业链条的完善与集群效应的加强,松江正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跃升,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力量。
走进松江区新倬壮印刷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新倬壮”)的万级洁净车间,一片片覆盖着黄色膜片的精密网版在激光蚀刻设备下发出细微嗡鸣。“线径只有6微米,不到头发丝的1/10,我们的技术让光伏电池转化效率更高。”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海晨介绍。得益于这些硬核科技,公司于近日以唯一“优秀”等级通过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工程绩效评估,成为上海市70家科技小巨人参评企业中的佼佼者。市级科技小巨人“优等生”背后,是松江涵盖政策、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完善的科创生态。
“订单应接不暇,原来旧厂3000平方米的场地根本转不开身。”孙海晨回忆当时面临产能瓶颈的窘境,指着如今的超万平方米厂房很感慨地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光伏行业、上海市唯一一家大型光伏电池片生产配套厂家,新倬壮近年来的产能扩张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是技术突围——在光伏电池核心部件网版领域,新倬壮实现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
孙海晨拿起一片镀膜网版解释:“借鉴半导体技术开发的等离子镀膜工艺,让网版不粘尘不挂墨,印刷精度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蚀刻电解技术的突破,将网布线径压减至6微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新倬壮的检测室,自动网版检查机正对产品进行毫微级扫描。“智能制造更是让尺寸控制精度达到新高度。”孙海晨介绍,为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8%。截至目前,公司共获得60项技术专利。
占据行业技术高地的新倬壮主导编制了业内首个团体标准《太阳能电池网版》,成为通威、晶澳、晶科、协鑫等光伏龙头的一级供应商。技术突破也带来市场“统治力”:其网版产品占据国内市场20%以上的份额,产能和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5.4亿元,超额翻倍完成既定目标,近3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超60%。
“此次获评优秀是起点。”孙海晨说,下一步公司将聚焦高端薄膜太阳能光伏等细分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化布局,持续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同时,还将带着中国技术进军欧洲和北美市场。
奋勇争先
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作为1992年上海市郊区首个市级工业区,松江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市1/7。全国41个产业大类,上海有35个,松江涵盖31个,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松江深刻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保持并进一步巩固提升这一产业地位?
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在今年3月上旬举办的区管正处职领导干部提升“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能力”专题培训班上强调,要深刻把握转型发展时代使命,以战略前瞻眼光重塑核心竞争力,为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夯实基点,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提高经济运行调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完善市区协同、部门联动、区街镇一体的调度格局,做到快、准、细、深、实。要加强考核激励,形成比学赶超、实干争先的浓厚氛围,齐心协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王华杰表示。
松江区委委员杨洪彬表示,松江经开区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主动扛大旗挑大梁,推动产业转型,打造成为产业生态集聚区。
过去一年,松江经开区承压前行,以实干抢抓机遇,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新阳半导体原创研发电子蚀刻技术,成为国内唯一供应商,为国内100多家半导体封测企业和50多家晶圆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国内56条300毫米晶圆产线基准材料供应商;正泰电气的新型智能低碳环保气体绝缘开关设备荣获“2024年度绿色技术创新典型案例”奖;2024年,复宏汉霖松江基地生产的汉曲优首次发往美国,“松江制药”惠及北美患者;嘉强(上海)智能科技生产的激光加工头销量达25万个,居全球同行之首……
近年来,松江经开区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重点细分领域,促进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完善产业链图谱,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松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汇聚了台积电、豪威半导体、上海超硅、新阳半导体、尼西半导体等50余家集成电路重点企业,涵盖制造、封装测试、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等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复宏汉霖、昊海生科、国药生物、永泰生物、华道生物、百力格、碧云天、新开源、菲思特等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500余家,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呈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态势,形成了创新特征鲜明、产业布局完善的体系。
这仅仅是松江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松江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连续3年稳居上海市首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6.3亿元,位居上海市第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584.6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位列上海市第二。
各展所长
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在松江,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不仅是共识,更是鲜明的行动力。2024年,松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近60%,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18家,连续3年稳居上海市首位;全社会研发强度达7.24%,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上海市第四,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位居上海市第三。这是松江厚积薄发的发展实力,更是这座城市迈向未来的铿锵步履。
在创新引领下,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步伐紧锣密鼓;聚焦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走深走实;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赋能全面开花;精准布局未来产业,新兴赛道蓄势待发。
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一环。
2024年,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智能纤维的突破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皮肤方案。与传统电子皮肤依赖“感知-传输-计算”的串行模式不同,这种新型智能纤维通过“人体耦合”机制,将感知、反馈与无线通信功能集成在一根纤维内,且无需芯片和电池,大大降低了能耗和延迟。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已落户松江,并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应用。
自2000年起,松江大学城陆续迎来了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现已形成上海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如今,大学城内共有在校师生12万余人,科研资源丰沛,原始创新潜力巨大。
从“源头创新”到“落地转化”,松江大学城的策源能力持续显现。2023~2024年,松江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计荣获5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类型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维度,既有“边缘智能物联网”“神经衰老机制”等基础研究上的原创突破,也有“芳纶纤维规模化生产”“电池储能系统精细管控”等关键技术攻坚,更有“复杂视频理解”“控释片制造”等落地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的成果转化。这些成绩背后,是高校的持续深耕与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
科研之根扎得越深,策源之力就越强。近5年,松江高校在上海市级“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屡屡中标。其中,东华大学获立项410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63项,涵盖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与人才支持等多个方向,成果丰硕、动能澎湃。
借力这一科研基础,松江区持续发挥牵引作用,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地校合作从项目对接走向协同平台共建。松江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法治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携手成立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联合开展科创金融研究,正是典型实践。松江还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项目转化清单整理,涵盖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智算服务等重点赛道,地校合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从“象牙塔”到“孵化器”,从“深闺”走向“市场”,松江大学城正加速蝶变为创新策源地。松江通过制度型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今年2月,“曲率引擎”加速器项目在松江启动,西科控股聚焦硬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覆盖研发、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项目已在长三角孵化200余个,50余家注册上海,5家落地松江,涵盖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机制创新助推成果转化。今年5月13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在松江举办,500余个优质项目同台竞逐,现场促成超3000万元投资意向。历经三届淬炼,该赛事已累计助力汇禾医疗、浙江星辉等5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股权投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支持,科创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月23日,G60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毕马威启动“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赛道,系列榜单已识别出近160家兼具技术突破力与产业带动力的优质企业。从项目遴选到金融赋能,从产业对接到梯度成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加快构筑协同开放、要素汇聚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走进松江,一幅立体而富有韧性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老牌工厂焕新升级、制造服务双向奔赴、前沿赛道加速起势。“让传统产业活起来”,是松江为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的第一步。
蒂升电梯松江工厂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走进车间,智能化产线有条不紊运转,“双子电梯”在同一个井道中上下穿梭,节省空间的同时大幅提升运载效率。这一创新产品已服务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深圳大疆天空之城等地标建筑,背后正是松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蝶变的缩影。
一批融合场景不断涌现:海尔互联工厂以数字孪生推动制造升级,玫克生储能用数字技术调度绿色能源,正泰智电港集聚上下游企业,构建“研-产-服”一体化平台。
当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构建起立体发展态势,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未来产业布局也在松江悄然生长。在格思航天展厅,卫星堆叠模型令人印象深刻。企业已连续完成两轮“一箭18星”发射,走在全国商业航天前列。车间内,卫星沿智能脉动式产线有序“流动”,最快1.5天制造一颗卫星。
目前,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整星制造、载荷组件、地面终端、应用服务等企业达50家。2024年发布的《2025-2027年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锚定“三年目标”:年产300颗卫星、在轨运营超600颗、产业规模破百亿元。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
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历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