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10-11 第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融汇新时代思想 续写大别山精神新篇章 |
|
|
作者:
杨颜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15 |
|
|
|
杨颜嘉 大别山,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珍贵精神遗产,其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汇,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 ——融汇“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与“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锻造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 大别山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共早期组织诞生地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坚定不移跟党走。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遭遇敌人多次“围剿”,大别山经历4次主力部队转出,而每一次主力离开后仍有武装力量坚守大别山开展斗争,始终让革命的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正是这种“坚贞忠诚、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让革命的火种在大别山深处得以保存和燎原,成为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这种忠诚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将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的忠诚品格,转化为捍卫核心、拥戴核心、紧跟核心的自觉行动,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融汇“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大别山上一根藤,藤缠树来树缠藤。红军好比山上树,穷人好比树上藤。藤离树来无处挂,红军是咱救命人。”这首大别山地区曾经传唱的红色歌谣,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一条心的生动写照。大别山精神的根基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与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军民团结。“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所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将大别山精神中蕴含的人民立场,贯彻到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融汇“开拓创新”的革命锐气与新发展理念的战略指引,激发锐意进取的改革勇气。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大别山军民没有退缩,而是在斗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创造了许多符合当地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工作方法。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出其不意采取分散的作战方式,让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分兵驰援,从而削弱了对大别山的包围。“三三制”战术最大限度保证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1947年底,刘邓大军不仅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还将战线推进到了长江北岸,控制了大片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种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斗争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具备的精神锐气。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勇当前锋”的智慧和胆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融汇“牺牲奉献”的崇高境界与“伟大斗争”的时代号召,锤炼不畏艰险的钢铁意志。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大别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牺牲近百万人,“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大别山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甘于奉献、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意志和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境界的生动写照。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我们要将大别山军民那种“革命何须怕断头”的英雄气概,转化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意志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一往无前,直至胜利。 长风浩荡,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大别山精神等红色基因中汲取无穷力量,将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使命紧密结合,续写出新时代伟大征程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