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10-23
2025-10-23 第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一网一票一串城 “轨道上的大湾区”呼啸而来

作者: 季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4635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图。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在香港与深圳交界处,地铁穿梭如织,承载着无数香港人的"双城生活"。他们清晨跨过罗湖口岸,傍晚又踏上归途。
    何志豪作为电子商务创业者,每天在广州、深圳、澳门间穿梭,地铁16号线和电子支付让他从容应对多城生活。早茶后,他赶赴深圳谈项目,龙舟训练前又返回广州。女儿在广州港澳子弟班就读,港澳台居民居住证让社保、旅行、金融等各方面手续的办理变得简单,粤港澳大湾区成了他们的"家"。
    截至今年10月1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自2018年开通以来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达1.05亿人次。"轨道上的大湾区"名不虚传,太多的故事就发生在"十四五"期间。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而来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图上,蜿蜒纵横、多种颜色的交通线路非常醒目。除了用黑白相间的线段标出的已建成铁路,蓝色线条表示在建铁路,红色线条表示将在"十四五"时期建设的铁路。
    蓝色线条相对简明扼要,以广深枢纽"两极"和向其他地区延伸的几条干线为主,除了在广州和深圳这两座超级城市内外细细勾勒连接重要节点,更重要的是将广州白云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等一众机场,以及周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的广州北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惠州北站、惠州南站等连进轨道交通内;然后再北接清远,西连佛山、肇庆,南达江门、中山、南沙、横琴、珠海,东延惠州、汕尾,粗略编织出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的框架。
    红色线条则更加细腻密集,使广深两市的市内交通毛细血管分布更均匀,缩短了广深港澳等核心城市之间轨道交通的距离,使珠江口东西两岸众多城市更紧密直接地连接在一起;还出现了更多新的交通节点,包括紧邻澳门的珠海和横琴、处于珠江口西岸的南沙、处于广州和深圳中间位置的制造业大市东莞,以及紧邻香港的福田等;另有一些红色线条专门联接已建和在建轨道节点,包括肇庆东站、鱼珠、虎门上元、塘厦、坪山、江门等;此外,有两条红色线条向西北方向越过大湾区边界,富有想象力地延伸到广东省西北部,辐射泛珠三角区域。
    仿佛人体内的血管,这些颇具张力的红蓝线条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意味着什么?
    2020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计划总投资4741亿元,目标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轨道上的大湾区",实施13个总里程约为775公里的城际铁路项目,以及5个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
    2021年,《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9月29日发表《广东将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文,提出"十四五"时期广东铁路运营里程将增长到6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增长到3600公里,实现高标准铁路"市市通"。
    为了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这份规划文件把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期间的轨道交通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化铁路枢纽布局,一类是推动通道高效衔接、多网融合。
    枢纽建设主要是强化广州国际铁路枢纽和深圳全国性铁路枢纽功能,同时统筹推进珠江口西岸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客内货外、多点到发、点线协调的粤港澳大湾区铁路枢纽集群,正对应着规划图上多条红蓝线所指向的几座核心城市,它们是这个地区的"心脏"和"重要器官"。
    通道建设一是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广佛江珠城际铁路、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等,推动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进入广州中心城区,建设广深、广珠快捷走廊;二是加快构建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佛肇城际-佛莞城际-莞惠城际、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等3条横向铁路通道;三是加快深圳至江门铁路建设,形成珠海经南沙至深圳的环珠江口直连铁路通道。这些通道就像粤港澳大湾区运输人流、物流、财富等"营养物质"的血管,心脏泵出血液在周身循环,生生不息、激荡澎湃。
"硬联通"让大湾区成为"一座城"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经过"十四五"时期近5年的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形成"1小时生活圈"。现在,广深港高铁实现了"公交化"运营,从广州南站出发,乘坐广深港高铁只需48分钟,就能抵达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龙站。
    2024年5月,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铁路开通,与已建成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铁路实现"四线贯通",形成全长258公里、横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长城际铁路,从西向东连通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5座城市,全程只需2小时15分钟左右,随到随走,和地铁一样便捷,达成了"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目标。
    今年9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又有3条城际铁路和2条地铁开通运营,国铁、城际、城市轨道交汇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连线成网、无缝衔接"又迈出坚实一步。
    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铁路运营里程已超2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477公里。预计到2025年底,新白广城际竹料-白云机场T2段、广佛东环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琶洲支线、广清城际铁路南延线、莞惠城际铁路北延线等5条线路将开通,全部公交化运营。
    此外,澳门轨道交通也已被规划融入大湾区及高铁网。京港澳通道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广珠澳高铁新建正线全长约190公里,起自广州北站,经广州白云机场、黄埔(鱼珠)、南沙、中山、珠海鹤洲,终至横琴口岸,其南端与澳门轻轨换乘衔接,北端与京广高铁、广清永高铁衔接。
    该项目拟先期建设珠海鹤洲至横琴段,全长约21.5公里,投资估算总额约126亿元,通过衔接在建的珠肇高铁,率先实现横琴(澳门)接入高铁网,目前前期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的横琴高铁站将实现"站城一体化",海关查验、商场、交通换乘都在一个地方。与此同时,澳门轻轨还拟从横琴口岸引出向西延伸至广珠澳高铁横琴站,长约7~9公里。
    目光投向香港,就在今年10月3日,港铁北环线项目启动,未来将串联已有的东铁线与屯马线,支线直通深圳皇岗口岸,成为香港与内地间第三条直接过境的铁路连接线,并提供便捷的"一地两检"通关模式。这是香港正在进行的"北部都会区"建设的一部分,更是织密"1小时生活圈"、继续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联系的重要举措。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在建和运营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400公里,初步形成由国铁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多层次交通网络格局,"四网融合"让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亲密无间。
    10月11日刚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例》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会推动广东与港澳在服务标准、票务互通等七大方面协同,从规划层面解决大湾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根本问题。
    除了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前进的步伐也同样迅速而壮观。目前,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已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还有3条在建,珠江口水上高速客运正打造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今年10月7日,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车流量突破800万车次,成为区域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写照。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全球机场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广州、深圳、香港3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再加上惠州、佛山两座支线机场,航线网络遍及全球200多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正崛起一个世界级机场群。
    2024年,大湾区7座机场旅客总吞吐量突破2亿人次。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0年,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将达3.87亿人次、2000万吨。"香港国际中转+广州亚太枢纽+深圳新兴市场直航"的多层网络,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全球连接能力,折射出大湾区城市群活力提升、对外开放扩大以及城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湾区标准"深化"软联通"、促进"心联通"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双甘供港农业基地里,工人们清晨6点就把采摘好的新鲜蔬菜打包装车,这些蔬菜将在当天上午10点经东莞运往香港,并同步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超市、饭堂及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上架。
    在广州从化流溪河畔的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一群来自香港的赛马有序通过马匹通道,只需2~3秒,广州海关"马脸智能识别"系统就能自动分析比对,完成身份核验,入境马匹通关全程运输时间由最初的7小时压缩至4.5小时左右。
    今年上半年,广深港高铁运送跨境旅客1503.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横琴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390万人次,同比增长33.4%;港珠澳大桥通关量破千万比2024年提早25天。
    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逐步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要求的"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而这背后是通关模式的不断改进。今年5月,全国首票在"单一窗口"标准版申报进口的"一单两报"货物经深圳海关快速验放后入境。内地公路舱单和香港道路货物资料联合申报,由此实现进出口全覆盖。
    "十四五"这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不断上新,促进各类要素便捷流动。今年6月22日,跨境支付通上线,AlipayHK(支付宝香港)、MPay(澳门钱包)接入大湾区核心城市地铁公交系统;港澳居民电子钱包"消费易""出行易"等覆盖餐饮、打车等约200个跨境小程序。深圳户籍居民和居住证持有人赴港旅游"一签多行"、珠海户籍居民赴澳门旅游"一周一行"等新政策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优化,"粤车南下"正在积极筹划中;粤港澳"三地一锁计划"、跨界车辆信息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等政策落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截至目前,粤港澳三地已联合公布262项"湾区标准",覆盖交通、水利、中医药、绿色生态、养老服务等36个领域。
    "心联通"也不断取得成果。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南沙建成开学,南沙新引进港澳青年创新团队超800个、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亿元。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新增港资企业同比增长近1倍,"创业奖励+居住补贴+子女入学"政策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此追梦。
    如果从粤港澳大湾区上空俯瞰,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沿珠江两岸如"人"字一般铺展,顶点是广州南沙科学城,中间是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个科学城,收底是深港河套和横琴粤澳两个合作区。在这里,"两廊两点"架构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创新要素便捷跨境流动。
    在未来的"十五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图上还会添加哪种颜色、哪些错综复杂的线条?
    9月30日~10月31日,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五五"发展规划正在公开征集意见建议。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通衔接与协调发展,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及周边省区间的交通联系,与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协调发展,以及智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是重点关注方向。把大湾区与珠三角、中国及世界更深地联结起来,这张新时代的"金名片"会在南海之滨发出更耀眼的光。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