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10-25
2025-10-25 第04版:理论 大 | 中 | 小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文旅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作者: 肖定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16
肖定菊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扶持、消费需求多元化、科技创新驱动以及新媒体流量赋能等多重动力推动下,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市场供需两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时也要看到,文旅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才短缺仍是地方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当前,文旅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契合度不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在结构要素配置上存在错位,已成为阻碍区域文旅产业升级的痛点。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重视文旅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状,加强文旅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根本路径的新型育人体系。
深化机制创新
构建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打破高校“孤岛式”办学模式,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开放式育人平台,是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的制度保障。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地方政府主导政策与资金支持,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与省级旅游集团、知名文创公司、重点旅游景区、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龙头文旅主体共建现代文旅产业学院。文旅产业学院不应只是简单的“挂牌基地”,而要实现“五共同”,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此外,文旅产业学院的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
    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是健全并践行“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实践导师由合作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员或中层管理人员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项目实习、毕业设计及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学校应出台实践导师的遴选、聘任、培训与激励制度,以保证实践导师的指导质量。二是加快建立“旋转门”机制,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实施“教师企业工作站”制度,旅游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在合作企业全职挂职锻炼,参与实际经营管理,将企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同时,建立健全“产业特聘教授”制度,聘请企业高管、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到院校讲授专业课程、开设工作室或共同指导学生,将丰富的实战经验或行业趋势直接植入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
重构内容体系
优化课程与教学模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必须从内容到形式全面革新,以培养出既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又掌握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复合型人才。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强化复合性与选择性。一是通识平台夯实基础。设立“文化素养通识平台”,强化文史哲、艺术学、社会学、生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审美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筑牢“以文化为魂”的根基。二是专业模块强化核心。设立“旅游管理核心模块”,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知识体系,确保学生掌握现代旅游产业运营的基本规律。三是前沿模块赋能未来。设立“数字技术应用模块”,开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运营与内容创作、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元宇宙与沉浸式旅游体验等前沿课程,使学生具备“以技术为翼”的硬核能力。四是特色模块服务地方。设立“区域特色定制模块”,高校与地方文旅部门、文博单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如“地方文化遗产导览与解说”“非遗技艺的创新应用”“地域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系列特色课程和教材,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本土文化,激发其建设家乡的热情。
    全面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将项目式教学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之中,引入企业项目或区域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如设置设计文化遗产旅游动线、策划文旅农融合的营销方案等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在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经历“项目调研-方案策划-成果设计-路演汇报-评估反馈”全过程,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强化实践锻造
搭建实战能力提升平台
    实践是连接知识与岗位的桥梁,必须构建一个从认知到熟练、从模拟到真实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校内仿真+校外真岗”双轨实践基地。一是建立“高度仿真”校内基地。投入建设集智慧旅行社、VR(虚拟现实)景区体验中心、文创设计工作室、旅游电商直播室、模拟酒店前台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实训中心”,利用VR、AR等技术模拟各种旅游场景,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反复练习专业技能。二是构建“深度融合”校外基地。高校与文旅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尝试推行“双基地”制,即一个班级同时对应多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如景区、酒店、文创公司),让学生轮岗实习,全面了解产业链。三是实施“分段式、阶梯化”实习制度。改变“一次性”实习模式,将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学制,设计“认知实习(大一)-专业跟岗实习(大二)-暑期社会实践(大二、大三)-顶岗实习(大三)”的递进式实践链条。四是以赛促学,以创促能。高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文旅创意创业大赛,并将竞赛主题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通过备赛和参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抗压能力。
    同时,建立“校园创客空间”,设立文旅创新创业孵化器,对有市场潜力的优秀学生项目提供种子基金、创业指导和场地支持,帮助其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区域文旅市场,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优化评价激励
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
    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是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持续运转、激发各方内生动力的关键。
    建立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是改革校内评价。改变单一试卷考核方式,加大项目报告、方案设计、实践操作、口头答辩等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重点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入外部评价。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对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度作为衡量办学成效的核心指标。三是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分配应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尤其对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将其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所获成果,认定为与学术论文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科研业绩。此外,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文旅人才服务区域的典型事迹,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文旅事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管理学院;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智慧文旅专业群‘15444’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Z2241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