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10-30
2025-10-30 第04版:长三角 大 | 中 | 小 

上海市松江区全力推进“四个区”建设 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

作者: 邱爱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5757
     松江新城景色。姜辉辉/摄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松江,上海之根、浦江之首。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精神,锚定上海市委赋予的“四个区”功能定位,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转型发展的攻坚战、突围战。
    一份答卷,写在时间维度的纵轴里。今年上半年,松江区实现增加值1064.85亿元,可比增长4.0%,增速较一季度提升0.2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升、结构优化、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工业稳步回升、消费动能强劲、新兴服务业高速成长、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发力,共同构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

    作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松江工业展现出强劲的回升势头。数据显示,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1.34亿元,可比增长4.4%,增幅较一季度显著扩大2.3个百分点。
    一是新动能加速集聚。129家新入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表现亮眼,上半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5.34亿元,同比增长28.6%,强劲拉动松江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5家企业累计产值超5000万元,其中7家突破亿元大关。
    二是先导产业强势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实现总产值312.15亿元,可比增长15.2%,增速大幅领先上海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实现产值123.64亿元,同比飙升30.1%,成为增长最快的引擎;集成电路产业(125.80亿元,增长5.3%)和生物医药产业(62.72亿元,增长9.5%)亦保持稳健增长。
    今年9月26日,正泰超高压智能电气制造基地开工暨松江区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揭牌仪式在松江经开区举行。该基地将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电力装备研发、制造与服务一体化产业高地,为区域产业能级提升注入新动能。
    自2022年松江区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来,松江经开区西部区域已汇聚正泰电气、正泰电源、诺雅克等产业链核心企业超30家。2024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04.7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开工的正泰超高压智能电气制造基地坐落于松江经开区,总投资超过16亿元,规划用地174.49亩,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预计投产后年产值约32亿元。其中,特高压电力变压器项目投资达10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年产400台变压器及电抗器的能力;高压开关550KV-1000KV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项目投资6.46亿元,设计年产能为250套≥550KV-GIS设备。
    正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松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正泰将依托该基地,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本地高校科研机构,聚力突破电力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强化创新链,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园区,助力松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并为正泰跻身全球电力装备行业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松江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担负起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与链主企业、区级部门的要素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正泰电源光储智能制造基地二期、正泰智电港二期等项目落地开工;推进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招商、企业服务、行业活动、规划展示、产学研对接等工作,打造“基地+金融”产融结合的良好生态。
    “松江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加强市、区协同,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松江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深化完善“2+4”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深化“两业”融合,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大力推动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园区优化整合升级,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商业卫星及终端应用产业集聚区、科学仪器创新港、6G未来产业引导区、曲率引擎硬科技加速器、正泰新能源产业园等新质产业园区;一体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速和企业服务升级,完善区内招商引资项目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深入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试运行上海市首个航空前置货站,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深化“云监码2.0”创新。

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当人类通信网络从地面延伸至星空,信息传输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卫星互联网展现出充满想象空间的产业前景。
    松江区将卫星互联网纳入“2+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布局,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板块加快推进。近年来,聚焦低轨通信卫星产业发展窗口,锚定“星、箭、端、网”全链条,持续强化链主牵引、集群培育与政策支撑,推动从整星研制、批量制造,到国际组网、场景落地的系统化突破,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加速成势。
    今年初,在九亭镇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38家上下游企业现场互动。上海巡天千河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当场签约,计划建设整星及部组件制造基地,并推动遥感数据与航天科普体系建设。“我们看重的是链条完整与务实服务。”企业代表说。
    与此同时,深轨变幻(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将其航天热控技术研发基地迁入。“我们致力于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提供高效热管理产品支撑,同时加速向民用领域延伸技术应用场景。”公司CEO葛志刚表示。
    “九亭将抢抓商业航天发展的机遇,既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链条实力,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梯次集群生态。”九亭镇党委书记陆雪锋表示,将加大产业、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打造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核心区。
    目前,松江以九亭镇为核心的重点承载区,已覆盖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多个关键环节。白盒子微电芯片、卫链遨天、揽月征途、天兵科技等“专精特新”企业正在落地成势。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实现从0到1、由点成网的突破。链主企业扩链引群,推动研发、配套、制造体系跃升。数据显示,松江已集聚整星制造、载荷部组件、地面终端及应用服务等相关企业约50家,产业正在向集群迈进。
    这仅仅是松江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松江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做深做实做优G60科创走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出台G60策源地支持政策,深化G60九城市轮值主席和执行主席制度,研究编制新一轮建设方案,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发挥G60科创走廊ESG发展联盟、重大科创平台联盟、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等平台作用,不断提高G60科创走廊的影响力、凝聚力、推动力。
    二是加快打造松江大学城科创源。用好松江大学城优化提升工作机制,打造校、地、企联合创新平台,完善高校和企业双向发榜对接机制,培养创新创业者队伍,强化产学研用联动,促进科创成果高效转化,提升策源功能。
    三是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打造创新生态,实施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四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并购基金等多层次金融布局,助力企业内涵式创新增长和外延式并购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松江企业寰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寰泰储能”)自主研发的接触电阻测量技术,日前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这标志着该企业在储能电池核心部件性能测试与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企业创新性应用原位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技术,相较于传统方法具备精度高、操作便捷、原位无损检测等优势,能有效指导电池结构优化、材料选型与装配工艺改进,助力提高电池能量效率。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钒产业相关专利134件,其中发明专利56件(含在审),已构建覆盖材料制备、电池设计、系统集成、性能测试的全链条专利体系。
    “未来公司将继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专利布局与产业化应用,构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闭环生态,为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持续赋能。”寰泰储能相关负责人表示。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一座新城,折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近年来,松江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松江新城建设再出发。
    走进松江新城,健身房内,居民们挥汗如雨,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强健体魄;小型影院外,参与活动的居民有序排队打卡,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社区卫生室里,专业医生正耐心细致地为居民配药问诊;图书角内,求知若渴的居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摄影工作室、烘焙教室……工作人员说,中山幸福里是松江区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项目,3900平方米空间整合了党群服务、为老服务、社区医疗、文化教育等功能,这样的好地方,正在这座新城遍地开花。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松江新城实有人口达到84.6万人,净增2.79万人,增幅达到3.4%,人口规模增量增幅在5个新城中均排名第一。据介绍,松江新城正以《2025年松江新城发展行动方案》为蓝图,以产业引领、增强城市吸引力为核心,明确四大聚焦方向、八大专项行动和30项具体任务,致力将松江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大交通、大规划”,强化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推动“沪松十二坊”专项规划落地,提升松江枢纽“站城一体”城市客厅功能。
    二是统筹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深入挖掘城市历史人文价值,拓展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加快沪昆老铁路沿线土地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打通制约城市空间整合发展的裉节堵点。
    三是用好历史人文、山水景观、游乐设施、科技影都等资源,促进文旅商体农展深度融合。打造印象城二期、泗泾招商花园城等商业新地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统一的城市消费品牌体系,加快培育“上海之根”文旅IP。
    四是全面增进民生福祉。坚决、稳妥、有序地推进城市更新,拔点攻坚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轨交12号线西延伸工程和叶新公路拓宽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五是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全力做好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保障工作。推进“多格合一”,着力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今年,松江新城还有一批民生好事正在路上。教育方面,今年将完成松江二中改扩建、启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高中,开工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松江分校,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供应;医疗方面,将推进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松江分院开工,完成上海市一南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松江医院、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提升新城医疗服务能级;住房方面,新城年内新增建设筹措2000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和400个宿舍型租赁住房床位供应,满足新市民、城市管理建设者的住房需求;生态方面,松江新城将继续落实新城绿环建设,力争年底完成市级建设目标,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着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

    当无人农机穿梭于万亩良田,于方寸屏幕间精耕每一寸土地的现代农耕革命正悄然上演;当姹紫嫣红的花海绽放在乡野田间,白墙黛瓦的江南村落成为都市居民向往的诗意田园;当归家游子磨出一杯醇郁飘香的“村咖”,别具匠心的青年创客与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也迎来双向奔赴。
    自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松江区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郊区定位,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幅田沃宜耕、水清可濯、径通可至、林幽可隐、村美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浦江之畔渐次铺展。
    据介绍,“松江大米”是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围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松江2024年水稻亩产562公斤,连续6年上海市第一。
    近年来,松江积极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以合作社为牵头主体,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对联合体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带领家庭农场由“卖稻谷”向“卖大米”到“卖品牌”转型,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也提升了“松江大米”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松江聚焦生猪、水产、花卉、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打造特色品牌,现已培育包括“仓桥水晶梨”“黄浦江大闸蟹”“松林猪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25个,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成熟的黄浦江大闸蟹从蟹塘“爬”上市民饭桌。松江现有23家水产养殖经营主体,涉及养殖水面积达4534亩,逐渐建立起河蟹生态养殖“松江模式”。“黄浦江大闸蟹”连续多年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最佳口感奖和最佳种质奖。大泖水产基地也是上海市唯一中华绒螯蟹“江海21”亲本培育基地。家家养出精品蟹,共同做强河蟹品牌,成为河蟹养殖户们的一致目标。
    “我们要强化城乡融合,统筹浦南浦北发展,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松江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不断筑牢“农业强”根基,打响“松江大米”“仓桥水晶梨”“松林猪肉”等优质品牌;强化科技赋农,推动新浜现代设施农业片区首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绘就“农村美”画卷,高质量推进叶榭镇国家级和泖港镇市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沪派江南”——天马山单元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试点建设;拓宽“农民富”路径,加快打造浦江之首、万亩良田、云间卉谷等示范项目,完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试点开展农村集体无证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探索开展镇属集体企业改革,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