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2025-11-01 第03版:长三角
|
大 | |
中 | |
小 |
|
|
上海松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
|
| 作者:
邱爱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163 |
|  | | | 松江综合保税区前置货站。蔡斌/摄 |
|
|
|
|
|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松江,位于上海西南门户,地处长三角的中心,素有“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等美誉。 曾经,松江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市总量的1/7。在全国41个产业大类中,上海有35个,松江则涵盖其中31个,为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松江深刻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现实。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 “当前,松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知重负重、苦干实干。要深刻把握转型发展时代使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路径依赖,以战略前瞻眼光重塑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认识自身优势,抢抓机遇,为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夯实基点。要敢于直面症结难题,探索破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凝聚工作共识,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上海市松江区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破立并举产业发展向新向好
回望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松江产业经济稳中向好、积厚成势。2024年,全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连续3年稳居全市首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6.3亿元,保持全市第二位;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584.6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同样位列全市第二位。 成绩之下,仍隐藏着亟须破解的深层次矛盾。松江虽产业门类齐全,却存在布局偏散、企业小散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结构性短板,稍有松懈,就可能陷入“总量可观而质效偏低”的隐忧。 在这场大考中,松江在全区范围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进一步统一“工业立区”共识,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2+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及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此基础上,松江在优化产业生态、集聚关键要素上同步发力,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卫星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天基脊梁”,是未来产业的核心赛道。松江作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正举全区之力抢占产业制高点,从政策、平台、资金到党建引领全方位发力,构建从卫星研制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 据介绍,松江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础扎实。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产业规模达213.8亿元,同比增长39.3%。今年10月17日,松江企业垣信卫星运营的“千帆星座”第六批次卫星成功发射,使在轨组网数量达到108颗。其中,两批次共36颗卫星由松江企业格思航天研发制造,该企业年产能可达300颗,第二工厂正同步建设。凭借“千帆星座”运营主体垣信卫星、卫星制造商格思航天、G60卫星数字工厂等智能制造基地,松江已形成从卫星研制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松江区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已纳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区布局在国家级松江经开区九亭分片区,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先导区、生产功能区、研发功能区、配套功能区和战略储备区,将打造从项目孵化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松江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的成长往往要经历由点到链、由链到群的演变过程,松江产业布局散、企业规模小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要把握松江企业基本盘,聚焦核心关键,全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具有松江优势与特色的产业体系。”
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优质的产业生态,既是制造业企业腾飞的沃土,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在松江洞泾,上海君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刚打下第一根桩基,便迅速兑现了“松江速度”:拿地即开工,24小时“三证齐发”。审批流程从“数月等待”压缩至“一日办结”,让企业抢先进入建设“快车道”,也为松江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生动样本。 这一切的背后,是“刀刃向内”的流程再造,让经营主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最真实的确定性与安全感。松江将君屹项目视为压力测试,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专班靠前服务,实行提前介入、并联审批、数据共享。过去多头跑、分步走的土地交付、测绘登记、证照核发,如今统筹推进,从“部门接力”变成“协同并跑”。精准服务直击企业痛点,制度创新迅速转化为桩基和进度,真正让重大项目驶上“快车道”。 松江的目标远不止提速单一项目,而是致力于全面重塑产业生态。在这一系统谋划中,招商引资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协同发展的核心杠杆。 原本计划外迁的繁枫新能源,经过九里亭街道的高效上报,由松江区投促服务中心精准统筹资源,顺利匹配到洞泾镇。 “没有全区统一的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这样的高效落地几乎不可想象。”松江区投促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项目落在哪,税收就归哪,镇级财力在流入与流出地之间合理分配,既激发了承接地的积极性,又守住了流出地的基本盘。” 辰竹仪表、希爱化成等一批项目也相继在不同板块落位。松江全区“一盘棋”布局产业协同、错位集聚的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松江的转型,不仅是硬件空间的升级,更是制造业创新生态的系统重塑。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人才引育等一揽子政策,松江持续提升创新服务能级,吸引着越来越多优质资源加速汇聚。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走进松江新桥镇,记者看到这里“稳”有支撑、“进”有动力、生机勃发。 “我们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实现了‘人无我有’的重大突破,引领介入治疗进入‘植入无残留’的新时代,产品目前销往50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形状记忆”)研发总监胡金鹏介绍。封堵器是一种用于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医疗器械,从最初的编织双铆结构,到减少金属用量的单铆结构以及应用表面处理工艺获得更好生物相容性的氧化膜封堵器,再到最新一代使用可降解材料的封堵器,该公司始终致力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 在新桥镇产业战线上,像形状记忆这样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还有不少。近年来,随着科创企业不断聚集,前沿创新技术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作为国内首批聚焦生物制药一次性工艺设备及耗材的科技企业,乐纯生物服务于国内外1000余家生物制药企业,成为引领生物制药耗材本土化的中坚力量;艾魁英生物自主研发的溶菌酶项目填补了国内畜牧产业相关技术空白,产品被中粮集团、正大集团、光明集团、希望集团等广泛使用;复远芯专注高精度MEMS芯片(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惯导系统研发,将其广泛应用于商业航天、自动驾驶、机器人、飞行器等领域,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其“高精度定位导航用MEMS惯性传感器”项目以2024年度松江区“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的名义入库立项;库曜新材料研发的纳米涂料在汽车、航空、海洋装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已与奔驰、通用、大众、沃尔沃等车企开展合作…… 这仅仅是松江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松江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上海市委赋予的“四个区”功能定位,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让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