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09-01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多一个视角看非洲找一根杠杆谋双赢 |
——来自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的报道 |
|
作者:李 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46 |
|
|
|
本报记者 李 杨
8月27日,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巨大的论坛LOGO前,许多中非参会嘉宾驻足留影。参会的有来自非洲4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其中包括非洲各国的70余位省、市长。中方则有相关部委和省份负责人在内的1300余人参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后5年,中方将推动中非友好城市数量再翻一番,培训更多非洲人才。今后的中非合作将更加注重推动农业、制造业等非资源领域合作,与资源领域合作齐头并进。
深化中非合作机遇良多
来自商务部的一组数据,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中非合作的现状和成果: ——在贸易领域,2011年中非贸易额比2009年增长了83%,达到16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位置。 ——在投资领域,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达14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60%。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在承包工程领域,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11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36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三成,比2009增长了28%。 “中非互为重要的市场,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互补性很强,存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可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表示,中非都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过去10年,非洲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和制造业等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不妨把更多非洲产品引入中国
政府眼中的重大机遇,在民营企业那里是否也有共鸣?民营企业,或许是我们看非洲的另一个视角。 在论坛现场,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朱书宏,他是南非朱氏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在非洲已有12年,贸易活动主要在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三国。 朱书宏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矿业和鞋业。“我去过非洲2/3的国家,总体来看,南非相对比较发达,硬件软件设施也比较齐全,但仍有一些非洲国家比较落后。非洲资源非常丰富,很多都是未开发的,所以机会还是挺多的。” 但是,结合自己“走出去”的经历,朱书宏也坦言,虽然到处是机会,但由于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均不相同,在非洲“落脚”并不似想象中那么容易。 朱书宏以开采矿产为例,“许多中国企业认为非洲矿产资源丰富,一窝蜂地来投资,但来了以后才发现,虽然比较便宜地买到了矿山,但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齐全,道路也不通,当地政府还要向中国企业伸手要钱。” 除了投资矿产,朱书宏在津巴布韦还有一家自己的鞋厂。“我的鞋都是自产自销,但进入非洲时全部都是半成品。在津巴布韦,这些商品半成品可以进来,成品却不行,主要是当地政府考虑到就业问题。在这里开工厂,下午5点以后以及周末都是休息时间,没有‘加班’一说。津巴布韦工人的技术与企业的要求仍有差距,招工后,必须先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 除了文化背景、政策等差异外,近几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朱书宏明显感觉到“生意不好做了”。他分析说,“这可能和整体经济环境有关,购买力在下降,再加上去非洲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也激烈起来。” 当被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当前中非合作”时,朱书宏说,“一说中非合作,大家都想着要把中国的产品往非洲出口,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更多非洲产品引入中国,比如红酒、宝石、工艺品等。”
中国企业要学会真正“扎根”
朱书宏遇到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作为首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的承办方,北京温州商会会长吴家齐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抱团”去非洲,可以降低开拓新市场的风险。 “中国企业进入非洲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劳工、法律、文化差异方面。企业应当了解当地需求,并与非洲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相对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入非洲有哪些长处和短板? 对此,吴家齐认为,民营企业也有很多优势,例如对风险的控制。他建议,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要做好资本结构规划,以多元化增强竞争力,并把自己的优势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地“走出去”。 论坛上,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副总裁鲁庆成表示,中国企业要到非洲投资,首先就要了解非洲当地的投资政策与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税收和汇率。其次,要根据企业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国家,“你所处的领域和行业,会不会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要尽可能地了解投资风险。” 此外,还必须学会“根植”于当地社会。“为当地创造价值,企业才能获得盈利,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当地的企业参加你的投资项目。”鲁庆成建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