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2-09-01
2012-09-01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编辑部时评:理性客观看待“民族复兴指标”

作者:季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18
季晓莉

    近段时间,几位学者提出的“民族复兴指标体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中华民族已完成62%的复兴任务”这一结论恰当与否,不妨留给业内专家学者去继续讨论。我们在这里,可以对“复兴指标”所折射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些有益分析。
    我们注意到,“民族复兴指标体系”在充分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强调社会发展——该体系引入了国民素质和国际影响的权重,同时不忘科技与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指标体系还给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高达4个百分点的权重。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很是“合拍”。以联合国从1992年开始执行的千年发展计划为例,除了一项总计划,该计划还有8项具体指标,其中的一些,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对抗艾滋病毒、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等等。目前,8项指标中的部分具体目标,已经提前数年实现。
    今年以来,尽管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下大气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正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其中,有几个亮点:其一,教育经费支出保障力度加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展顺利;其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三,基层医院设施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居民免费、均等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当前看,发展社会事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深刻诉求,也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长远看,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多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事,进一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必要条件之一,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今后一段时间,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还很繁重。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动脑筋,多谋良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市长”和“市场”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两者携手,形成合力,我们才能持续写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鲜活文章。
    我们乐见,关于“民族复兴指标”的讨论,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