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2-09-01
2012-09-01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以平常心看待跨国企业进出

作者:杨川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679
杨川梅

    近日,摩托罗拉在华裁员引发广泛关注。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后,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4000人,中国成为裁员重点区域之一,仅北京及南京的研发中心就分别裁撤700人、500人。目前摩托罗拉南京研发中心员工抗议公司裁员一事仍处胶着之中。
    而在更早之前,阿迪达斯宣布将关闭在中国惟一的直属工厂,也在业内外带来不小的震动。
    摩托罗拉和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所引发的波动极具代表性:一个致力于在华进行高新技术研发,一个致力于集约式生产;所裁员工,一个涉及高端研发人才,一个事关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并不是孤例。从去年底至今,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跨国企业裁撤的“风潮”。除了摩托罗拉与阿迪达斯,诺基亚、松下、AMD、维斯塔斯、宝洁等众多在华耕耘多年的知名跨国企业纷纷宣布了裁员计划。
    在经济低迷期,跨国企业裁员并不少见,但涉及中国的这一轮调整,却被市场品出了不同的味道。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下,我们已经习惯了中国市场成为跨国企业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在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时的被动裁员,还是为结构调整而进行的“优化性”裁员,中国市场一直是许多跨国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的力保之地,这些企业全球性的缩减行动甚少涉及到中国市场,即使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大规模裁员浪潮,也并未波及中国市场。近段时期以来,从生产线工人到高级白领,一些跨国企业在华不约而同的裁撤之举,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是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来看,企业裁员是全球经济低迷的体现。实际上,近段时间跨国企业的市场调整及缩减并不只针对中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4年,世界经济仍难以走向真正复苏。目前欧债危机仍处高危阶段,世界经济更是面临“二次衰退”的风险,全球性的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多数跨国企业颇受压力,紧缩开支、削减成本成为应对压力的有效之举,裁员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跨国企业在缩减成本的同时,不得不寻求转型,致力于技术革新,以强化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事实上加快了全球产业创新的速度,缩短了全球技术更新的周期,并引发相关行业的整合。跨国企业在转型和整合过程中必然带来人员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此次摩托罗拉在中国研发中心的撤并,所反映的正是通讯电子行业的整合与创新。
    此外,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也使相关国家的产业政策出现变化,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以美国为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降低国内经济对服务业的依赖,解决就业难题,美国相继提出了“制造业回归”及“出口倍增”等计划,随着相关措施的推出,中美相关产业竞争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国企业在华的规划布局。
    而在中国市场上,表面来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赢利预期有所收窄,但若将视线拉长,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的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人民币汇率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尤其是与东南亚地区相比,中低端密集型“中国制造”产品的成本优势,已经不显得特别突出。阿迪达斯关闭在华直属工厂,正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跨国企业寻求更低生产成本的风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跨国企业在华裁撤现象的背后,实际上让我们隐约嗅出了外资流出中国的味道。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8.7%,创下了两年内新低。今年前7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7亿美元,同比下降3.6%。
    应该看到,一些跨国企业离开中国或缩减在中国的运营,其实并不意味着其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信心的缺失。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人的市场。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将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全球产业转移、调整以及技术革新的速度也会更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对于跨国企业在中国业务的调整不必恐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健和成熟,我们应逐步习惯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进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作好准备,逐步将吸引跨国企业的优势,从传统的成本优势转向综合优势。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