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09-01 第A02版:评论
|
大 | |
中 | |
小 |
|
|
新一轮粮食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 |
|
|
作者:王 丽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148 |
|
|
|
王 丽
美国农业部8月8日宣布,受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又有12个州的44个县被确定为自然灾害的主要受灾区。在俄罗斯,农业部官员7月底称,全俄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受旱耕地占总播种面积的5%至6%,可能下调俄今年粮食产量预期最多17%。此外,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主要粮食生产国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粮食生产前景堪忧。 7月世界食品价格上升6%,其中玉米价格变化最为显著。受大旱影响,玉米价格在最近3个月时间内飙升了23%。世界银行日前发出警告,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产粮国的旱情已在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将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如果说天气是本轮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诱因,那么国际资本炒作则为涨价添了一把火。整体上讲,随着金融资本大量进入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受信息影响极大。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农产品减产的预期虽然让粮农头疼,却为国际资本提供了炒作机会。由于担忧美国中西部地区持续的干旱天气将减少收成,机构多头持续加仓,使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国际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全球性粮食危机最核心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全球经济的一大失衡,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形成产业互补,相反,却造成了错位。全球第一大农业国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而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出口所占份额更是高达60%。 几十年前,众多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的主力,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产业互补。而在目前,粮食产业的主力转移到发达国家之后,这种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上,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而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也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 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生物原料”被联合国相关机构指称为“用粮食当原料是一种反人类的犯罪”。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既处于经济体系的顶端,在粮食产业领域又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制约,使“生物原料”大行其道。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全球经济结构的另一失衡,在于后起国家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造成其内部普遍性的产业结构失衡。 粮食进口量的猛增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了“八连增”。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粮食进口也开始了大幅度增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越发值得重视。然而,粮食进口量的猛增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已造成负面影响。根据中国大豆进口的教训,玉米进口量上去了,恐怕就下不来了。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年进口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这一数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将会产生影响。曾经能够与美国比肩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中国,2010年反而累计进口了157万吨玉米。而今来看,玉米进口逐步“常态化”,已成难逆之势。 种粮比较效益低严重地打消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因为“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这些年,政府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鼓励种粮政策,不过由于补助幅度低,而且落实经常不到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例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少缴的几百元农业税,却可能由于近几年各种农资费用的大幅上涨而抵消。在中国,随着种子、化肥、农机、水费、电费的不断攀升,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不及进城打工收入的1/3。 后续农业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农村的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未来可能还会增加4亿。人们不愿种田,这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尤其不容忽视的是,从10余年前的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种地”,演进为现在的“老人农业”;从几年前免除农业税后部分农民工回乡重操旧业,到当前“撂荒地”再现;从老一代农民工“农忙种地,农闲打工”,到新一代农民工“宁愿下岗,不愿种地”,甚至不会种地。种种迹象,令人担心,中国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 自然灾害频现成为加大中国粮食风险的重要推手:6月份前后,广西曾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虫灾——稻飞虱虫害;7月下旬,超级台风“韦森特”更是横刮沿海数省份,必然给粮食生产造成直接的损失;近期,北方吉林多地逾千万亩玉米爆发虫灾策。截至目前,受害地区包括农安、德惠、榆树等县市,且新的虫灾地区名单不断刷新,受害面积不断扩大。虫害将使个别地区玉米面临减产,这对粮食价格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湖北省随州市遭受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旱农田面积172万亩,其中重旱63万亩,绝收12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8%。这说明,近期自然灾害是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研究部,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观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