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1-18
2014-01-18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三板斧”解科技金融创新难题

作者: 马立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983
马立
    知识和资本如何顺畅对接形成“知本”,科技和金融如何深度融合助推“创新”,这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更加精彩纷呈的关键。为此,结合国情,笔者提出如下3点建议:
    首先,采取“拨改贷”,市场化配置科技专项经费。目前,政府各部门掌握的科技专项经费,大都无偿划拨给科研院所和企业使用,没有回收循环使用,经费规模受制于当年财政状况,无法做大,对科技研发支持力度有限。用款单位不用还款,申请经费全力以赴,使用经费大手大脚。    笔者认为,除了基础研究的科技专项经费外,政府管理的科技专项经费,全部应采取“拨改贷”方式,即取消拨款,改为贷款。按照科技项目评审能力、科技贷款发放力度、贷款资金安全回收等指标公开招标选择若干家积极从事科技金融的商业银行,帮助政府根据科技政策把科技专项经费贷给用款单位,监督资金使用、按时回收循环使用,变政府配置资源为市场配置资源。
    其次,运用“债转股”,高收益补偿高风险。由于科技信贷户数多、金额小、定价低、风险高,银行没有积极性。然而,当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仍然是主体,发展科技金融,必须牵住银行这个牛鼻子。
    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允许商业银行在发放科技贷款时增加保障条款,运用“债转股”方式,用高收益补偿高风险。即当科技企业度过创业期进入高成长期时,贷款银行可以选择贷款转换股权,分享股权高收益。
    最后,纳入“千人计划”,引进一批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体制文理分割,学金融的大多数是文科生,学科技的百分之百是理科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推进科技金融,需要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缺乏是当务之急。科技金融是个“舶来品”,美国旧金山的硅谷是科技金融的发源地。我国要想加快解决人才问题,拿来主义是条捷径。
    笔者认为,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中单列“科技金融人才项目”,引进一批既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又熟悉各种金融工具,既擅用科技金融政策,又了解科技企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一边引领科技金融业务发展,一边培训本土人力资源成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才是第一资源,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就能迎来科技金融的春天。
    (作者系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德勤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监)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