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1-18
2014-01-18 第C03版:节能减排周刊 大 | 中 | 小 

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利好合同能源管理

——访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下)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050
     谌树忠
编者按
    雾霾未散,节能环保的多个板块持续受到关注,2013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好势头,继续成为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继第2492期刊发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专访的上半部分内容后,本期刊发谌树忠专访的下篇,就节能服务产业、合同能源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听一听他的权威见解。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合同能源管理又迎来政策利好。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6日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对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不仅能够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还可以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合同能源管理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资金或已不再是困境

    中国经济导报:融资难一直是节能服务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谌树忠:合同能源管理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融资渠道能否畅通直接影响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增长越快越缺钱,对资金的渴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对于传统行业,相当一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无固定资产抵押,无反担保条件,无懂得融资的专门人才,更无银行信用,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怎样协调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多方力量形成有效机制解决融资难?
    谌树忠: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难的现状,建议如下:一是节能服务公司应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学习利用金融资本的经验和方法,增强培养银行信用的意识,创新商业模式,“打铁还须自身硬”,做大做强才是硬道理;二是政府在倡导金融机构积极推行绿色信贷的基础上,由中央财政划拨资金设立面向金融机构的“合同能源管理贷款奖励基金”,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贷款风险分担基金”;三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前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和项目实施后合同期内应收账款全额保理业务。

“诚信”成困扰

    中国经济导报:应该怎样提高用能客户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项目改造的动力?可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
    谌树忠: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是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合作的两大主体,要想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双方都要有合理的利益,最终实现合作双赢的目的。在用能企业端,选择合格的节能服务公司能够提供称心如意的“一条龙”服务是节能改造项目成功的关键。针对市场上节能服务公司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实情况,在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备案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节能服务企业信用体系”显得十分迫切;在节能服务公司端,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最引人关注的是来自于客户不讲诚信带来的投资风险,而我国客观存在的市场诚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健全“用能单位合同能源管理信用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中国经济导报:应从哪些方面促使节能服务公司积极使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服务产业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谌树忠:基于节能服务公司是投资主体,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更大,倡议由政府引导成立由用能企业参与的“合同能源管理履约保障基金”,在节能服务公司守信履约的条件下,将节能效益先垫付给节能服务公司,再向违约的用能企业追索欠款和罚金。总而言之,无论是节能服务行业还是用能行业共同构建双向诚信体系,积极开展行业自律,营造良好有序的节能减排市场环境,是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践行节能减排市场化的长效机制、实现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合作双赢的必由之路。

对象变化 双向协调

    中国经济导报:未来,节能服务企业服务对象的需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谌树忠: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背景下,节能服务市场的需求将出现新的变化。首先是贴上落后产能标签的能耗高、节能潜力大的企业将越来越少,传统的、常规的、低技术含量的节能项目将越来越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节能需求将越来越少,单一的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机会将越来越少;在建筑节能领域,从过去独立楼宇点对点的单一节能项目改造向以区域甚至整个城市圈的能源优化方向转变;从过去以硬件节能设备为主向以云计算、物联网等IT技术为手段,打造智慧能源系统方向转变,智慧能源成为智慧楼宇和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业节能领域,伴随着我国大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进程,工业企业的节能需求将从过去用单项技术实施单一项目向整体节能解决方案转变;从过去节能效益分享型向能源综合服务托管外包转变;从过去国有大型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平台(EMS)向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能效在线公共平台延伸;从过去针对用能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向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达到能源系统优化的方向转变。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