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1-18 第C03版:节能减排周刊
|
大 | |
中 | |
小 |
|
|
节能服务资金为何需要政府支持? |
|
|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08 |
|
|
|
公欣 企业进行节能改造,花较少的钱,便能享有节能改造带来的好处。有这样的好事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合同能源管理(EMC)。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减排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时间,政策利好,金融资本力捧,合同能源管理成为推动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但是节能服务产业是否能就此风生水起得到顺利发展,诸多专家认为目前还难以盖棺定论。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这对于一般的节能服务企业来说可谓是一项很大的支持,可政策利好并不代表节能服务业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税收优惠还是挪不动节能服务企业面前融资难这块大石头。对节能服务产业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节能服务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打通资金瓶颈,但目前行之有效的融资手段却非常有限。专家观点认为,节能服务行业具有市场大、技术性强、风险点分散等特点,难以满足一般性贷款的融资条件。这需要节能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研究节能服务产业的特点,在满足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要求下,加快推出适合节能服务产业的融资工具,从而满足节能服务企业市场拓展的资金需求。 让人忍不住扼腕的是,金融机构参与节能服务市场亦面临很大风险,一是节能技术风险,二是客户的资信风险。在技术上,金融机构往往对节能服务效果心存疑虑,认为有可能导致节能服务合同收益的回收面临困难;而一些小型的节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资产状况等都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有鉴于此,一些大型节能服务企业,在技术及资信上更有可能承担相关风险,更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 可以预见的是,在金融机构的努力下,将有力地推动节能服务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从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型节能服务企业的风险为零。专家认为,大型节能服务企业更该注意降低技术风险才能顺利实现节能效果,对于用能单位的选择也应该慎之又慎以免遭遇诚信风暴。 如此看来,金融工具的协助仅仅是一方面,风险是难于逃脱的壁垒。也许只有一个比较成熟、完善和规范的市场环境,节能服务企业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就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可行的财务体系、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和审计机构等共同参与。正如业内专家观点所言,在节能服务产业的自我良性循环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强力介入,“扶上马,送一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