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01 第A04版:环球经济
|
大 | |
中 | |
小 |
|
|
调控“不刺激”,改革“不松劲”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08 |
|
|
|
转文
(上接A1版) 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稳增长的前提不能忘,如果经济增速降到7%以下,可能会有较大面积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连平指出,目前,第一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出现在钢贸、沿海地区的小微企业等局部范围,如果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房地产、融资平台等方面可能出现更多风险。 “如果经济增速下降到7%,调控中心势必会转移到保持经济增长上,哪还有精力调结构、促改革呢?”为了避免二季度继续下行,连平建议做一些政策微调。一方面,在执行年度预算框架下,应适当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今年1~2月份,我国财政‘收大于支’7853亿元,盈余同比大幅增加1533亿元。这也是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同比仅增长5.3%的主要原因。”连平认为,从稳增长的角度看,财税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是“营改增”扩围和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另一方面,要审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在新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以前,建议审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使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缓解银行的存款增长难,进而促使银行扩大信贷供给。”连平说。
深化改革重心不变
在当前采取的“区间管理调控思路”下,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趋于灵活。相比之下,一些“硬指标”对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的考验。例如,治理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简言之,“换挡期”并不只是意味着经济增速的下降,也要求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有实质性转变。 “现在都担心投资会稳不住,但实际上政府今年在稳增长上做了较为全面的政策安排。比如,西部地区有5条铁路同时获批开工;从财政预算内资金的安排看,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安排比去年明显增加;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也会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趋于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连平也认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积极因素值得关注。3月份以来,发电量增速已经开始回升,这预示着未来工业和投资数据可能会有改善;2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0%,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次回升。此外,安居工程方面、保障房建设等力度也很大,这对拉动经济增长增添了助力。 “今年,更大的关注点还是应该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实现实质性的转型升级才是最重要的。”张立群表示,“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稳增长的‘含金量’。GDP中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逐步提高了,自然就不用再去担心发展速度。相反,如果全力稳增长,便有可能影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得不偿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