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2
2014-04-12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虚拟”运营“现实”竞争

作者: 李杨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091
编辑部时评

李杨
    近日,多家电信虚拟运营商陆续发布了自己的业务品牌。电信行业向民间资本打开的这扇“门”,不仅让市场满怀兴奋,也让消费者抱有期待。
    长期以来,我国电信行业市场竞争不充分一直饱受诟病。为了鼓励竞争,工信部截至目前共分两批发放了19张移动转售牌照。不过虚拟运营商在发挥“鲶鱼效应”同时,可能还需要接受现实考验。
    虽然虚拟运营商能够从基础运营商那里以“批发价”获得语音、短信、流量等业务资源,但在网络建设与覆盖等基础设施方面,都依赖于基础运营商。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使得二者之间的“议价”空间比较有限,虚拟运营商恐怕很难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不过,三大运营商之一的负责人已表示,将与签约的虚拟运营商之间以差异化服务为主,不打“价格战”。
    提供差异化服务,就意味着要在业务创新上做更多探索,其中也会涉及商业模式的转变。“跨界”而来的虚拟运营商们究竟能不能顺利进入移动通信市场,进而做出更多创新?
    对此,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牌照发放之初曾表示:“如果转售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灵活、创新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实现业务和服务创新,就能够实现与基础企业共同发展,将移动通信市场这块‘蛋糕’做大。”
    “跨界”似一把双刃剑。在一些通信市场竞争充分的国家,为了鼓励创新,在基础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之间还存在许多网络服务商,专门提供相关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在国内还相对缺乏。对于从未涉足过电信行业的虚拟运营商来说,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事实上,运营商们如今所面临的竞争,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已经远远超越了通信行业本身,而是转向了产业链层面。未来,谁能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这个更加长远和积极的角度看,虚拟运营商已有的业务基础和用户群体,正是今后创新的优势所在。不过,就目前已经公布的业务品牌看,只有一部分明确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例如捆绑游戏业务、搭载免费公交WiFi、移动健康服务等,多数虚拟运营商还缺乏更加具体的规划。新的移动通信业务若能与原有的业务互相融合、互相促进,那便是一种双赢。
    近年来,移动通信的资费和服务质量总是不能令消费者满意。特别是中国移动近日公布了一份在香港的低价套餐后,内地消费者很是“羡慕”,香港消费者却“不买账”。这再次告诉我们:企业只有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才有足够的动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多元的服务,当然也包括合理的资费。
    虽然为民营资本打开的这扇门,未必会立竿见影地改变行业格局,但无论对于行业发展还是消费环境的改善,这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