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9
2014-04-19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论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

作者: 叶兴庆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984
一家之言

叶兴庆
    统筹城乡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化解“三农”问题,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目前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农业农村发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严重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这个现实背景下,集中精力推进城镇化,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农村发展,更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那种以为只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去了“三农”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的观点是有害的,那种强调先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再回过头来慢慢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张也是不可取的。在过往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亏欠农业农村太多。未来理想的城镇化进程,应该是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各自特色优势都得到充分彰显的进程。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都明确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为此,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建设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城乡间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可以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城乡间产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已经较高,工农产品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注入了活力。但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特别是城乡间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仍较低,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面临诸多体制障碍、交换不平等程度较为明显,既使农村处于不利地位、利益大量流失,又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应把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身份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消除国家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国有与集体土地权能不平等的格局,探索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方式,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征地价格形成办法,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快构建竞争适度、价格合理、服务便捷、普惠“三农”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大中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职责,逐步实现村镇银行县市全覆盖,支持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向农村。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消除城乡体制壁垒、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提供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一是推进各级各类规划城乡全覆盖。编制各级各类规划,特别是市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应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目前一些地方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重要规划还未覆盖到全部村庄、甚至集镇,应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规划要有前瞻性,但也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养护和安全管理机制,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城乡同网同价改革成果。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与城市同等甚至更为优惠的资费标准,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遏制和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有利于财力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的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实现县级政府财力与保障责任相匹配,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撑。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