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19 第B03版:产业·能源
|
大 | |
中 | |
小 |
|
|
内陆省份急挺核电 只待一声令下 |
|
|
作者:
郭丁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625 |
|  | | 资料图片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指出,对于中央政府强制推行的2015年前暂停批建内陆核电站的禁令,地方政府热切盼望能够早日破土动工,继续核电站建设,而桃花江核电站最为受到关注。实际上内陆核电项目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所有核电站项目的审批都已被暂停,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核设施的综合安全检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日前公告称桃花江项目并不会“即将开工”。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我国首家内陆核电厂址位于湖南省益阳桃江沾溪镇荷叶山,项目选择技术成熟、安全性可靠、经济性好的AP1000压水堆核电机组,规划装机容量为400万千瓦,4台机组同期建设。桃花江核电项目从2008年开始前期准备,截至去年底,项目签约金额近16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桃花江核电站在2014年主要设备锻件投料已全面启动,施工配套的基础设施均已完成,完全具备了开工建设的条件。”
地方政府热捧内陆核电重启
尽管目前在建核电站均位于临海地区,但在过去几年,内陆省份是国内最积极的挺核力量,颇有后来居上之意。大家摆在台面的理由几乎都是“缺电”。然而背后真正的动因更可能是,一座核电站动辄数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投资规模,对地方GPD、税收和就业的拉动。 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湖南团以全体代表名义提交了“一号建议”,希望尽快重启内陆核电建设并将桃花江核电站列为首个内陆示范核电站。2011年1月,《关于加强湖南省“十二五”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的提案被湖南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列为“一号提案”,建议加快桃花江核电站建设。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2010年时湖南桃江县政府曾表示,桃花江核电站估计“一年交的税至少有20亿元”,而当年桃江的税收不足4亿元。 资料显示,2013年核电累计发电量1107.1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11%。预计到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规模1800万千瓦;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加上核电每度补贴0.43元的“诱惑”,这么大的“盘子”也让地方政府对GDP有了更多的期望。 据不完全统计,内陆省份已有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甘肃和吉林等地都陆续宣布过本地区的核电发展计划,有的还在建设配套的核电产业基地。这种一哄而上的态势,又恰是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导向相迎合。“内陆核电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在整体规划不明的情况下,各地都着急上马不仅会带来核电产能过剩,也会为国家未来的核能发展带来误导。”任浩宁表示。
“雾霾经济”成为内陆核电热潮推手
任浩宁表示核电概念之所以如此红火主要得益于“雾霾经济”,治理雾霾俨然已经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从能源的角度来看,风电、天然气、光伏、核电将是最佳的抗霾工具,有关部门将会大力促进这几种能源利用方式的快速发展。吴超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的雾霾跟化学燃料的燃烧有关,尤其是与发电厂烧煤有很大关系;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在各种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中,核电是零排放,可以缓解当今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发展核电对环境的污染很小且可缓解运输压力,对雾霾治理具有促进作用。任浩宁强调:“尤其是我国核电尚未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普通居民对于核电的破坏性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地方政府若要力推、有关部门若要力挺,核电势必会迈入10年黄金周期。” 然而,中国目前发展核电的“动机不纯”。任浩宁认为:“一方面,雾霾工作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型才是雾霾问题根治的有力武器,大规模上马核电项目属于‘病急乱投医’;另一方面,核电产业的发展规划需要考虑将近50年的能源结构方式,而如今我国能源规划仅仅考虑5年至10年的光景,铀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被忽略,仅以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为由上马核电项目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
是否重启短期难有明确答案
“1公斤铀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从完整生产链能耗角度来看,核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最低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都要比它高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快堆首席专家徐銤曾经对媒体表示。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吴超国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道,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因受到种种限制其利用率不足,全球都面临着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核能发电高效稳定减排且经济性好,相比火电无温室气体排放,相比水电和风电太阳能高效稳定;核电站投资回报高,核电成本明显要低于风电和太阳能,比其他清洁新能源更经济。吴超国认为:“目前国家出台了方案,把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核电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志认为,“核电虽是比较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但安全性始终无法得到普通民众满意,日本核辐射事件之后世界范围内多次掀起反核浪潮,而中国方面已经重启沿海核电项目的建设,内陆核电暂时并未重启,因为内陆核电始终要比沿海敏感。”近日有关内陆核电重启的传言层出不穷,但国家层面并未给出明确回应,似乎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中国内陆核电是否重启短期内不会有明确答案。 然而,反核运动和观点由来已久,特别是福岛核事故后让各国普通民众充满了焦虑,许多人甚至担心利益集团会与政府一起为了经济利益而隐瞒实情,牺牲环境与普通民众的健康。“信息的不对称让普通民众对核电极度不信任,不论核电发展真实情况如何,他们也不愿接受。”任浩宁认为。同时,对于核电本身安全性的质疑也一直存在。“核电站可以保证安全,但不能说已经安全。核能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的哪怕最微小的一次事故也会带来难以预计的灾难后果。”陈志说。 不过,全世界在运营的核电机组中,大约50%属于滨河、滨湖的内陆核电站,在法国、美国等核电大国,内陆核电站数量比沿海地区还多,而这些内陆核电站的运行业绩良好。“但国情不同,核电大国即使内陆也是地广人稀的地方,而且需要大量的水做冷却剂,同时也要承担一旦泄露时对河流沿线巨大的威胁。”任浩宁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