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19 第B03版:产业·能源
|
大 | |
中 | |
小 |
|
|
中国核电:技术和盈利都已不是问题 |
|
|
作者:
郭丁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903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4月10日,在十一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我国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首次登场亮相。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是借鉴了AP1000、EPR等先进核电技术的特点,把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其堆芯选用中核集团ACP1000技术的177堆芯,单堆布置,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团开发的CF自主品牌。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员吴超国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华龙一号’是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肩负着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任。目前这一技术已形成生产力,其商业应用和技术出口将有效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能的释放,短时间内填补中国国内技术空白,具备参与国际竞标条件,这都表明了中国核电装备制造有了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办主任、副教授陈志则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核电国产化在提速,核心技术也在突破,这些是我们国内核电行业同仁们很欣喜的。”吴超国则认为:“‘华龙一号’的诞生,宣告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一统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战略企图正式破灭,但后进者的前景未必顺畅。”
国产技术已可打90分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有核国家尤其是发展民用核能的国家,先后就如何加强和提升本国核设施的安全性采取了相应的改进和应对措施。“中国应用核电甚至出口核电最大的底气就是从未出过任何安全问题。”陈志说。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底,目前全球现役核电机组共计约437台,我国17台;我国在建核电机组约30台,约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的40%。据国家核安全局近期发布的2012年年报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新批复4至6台核电机组,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一直保持良好安全业绩,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及其以上的运行事件。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良好的核电运营能力保障了国内核电发展的提速,今年又新上马10几个机组,速度、力度、规模均丝毫没有下降趋势。”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提到要把核电和高铁作为重要出口项目加以推动落实。国家能源局去年11月公布的《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也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而推动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也被首次写入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据资料显示,巴基斯坦去年就已经在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引进了中国的2座核反应堆,而且今年又斥资130亿美元拟从中国引进另外3座大型核电站,用以填补国内巨大的电力供应缺口。而中英法核电合作也在去年10月份就投资英国本地核电站谈判拉开了帷幕。2013年上半年,核电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84.19亿元,同比上涨11.97%。吴超国透露:“按照每年新增2台套出口项目来计算,国内设备供应商对应市场将增加100亿元。” 另外,国产化核电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也提振了核电发展和市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且使用最广的AP1000是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电代表产品,西屋是全球压水反应堆核电技术的龙头,全球超过40%的运营核电机组都是由西屋建造或经西屋批准利用其设计基础建造的。陈志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AP1000是一种先进的“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任浩宁表示:“如果说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是100分,那么国产的‘华龙一号’可以打90分。”不过陈志认为:“受国家整体工业化水平的制约,国内整机制造还不行,有些零件虽然可以制造但非常困难,说起步可以,谈核电大国还尚早。”
核电利润率绝对对得起这个行业的投资
“核电清洁安全,例如大亚湾核电站一期非常安全,站外鸟语花香。核电相比风能噪音小、相比光伏运行时间长且输电稳定,是受大电网非常欢迎的供电类型。”陈志说。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核电是典型的低成本高收益新能源,中国的反应堆型先进、管理安全,我认为当下是新能源中值得优先发展的。” 目前我国现役核电机组主要采用二代或二代加技术,国内一些重要核电站项目已开始恢复建设,相关的核电设备供应商也陆续重获新订单,核电项目重启。吴超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13年底全国核电装机1461万千瓦;发电量112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2014年是核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时间点,核电产业的年度发展目标已经确定,核电巨头也会将具体的发展规划落实到位,核电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2013年,我国核发电企业数量达9家。其中中核等四大核企纷纷加快上市步伐以解决资金链难题;大唐、华能等传统能源企业则纷纷划定势力范围,提前锁定核电选址资源;华润、三峡集团等企业曲线参与核电产业。任浩宁透露:“中核集团与中国广核集团两集团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华龙一号’在国内建设示范工程,增强核电技术出口的说服力。” 企业最关心的盈利问题也是核电当下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核电企业整体毛利率近40%,在执行新的全国标杆电价0.43元/千瓦时后,机组发电利润约0.09元/千瓦时,ROE(股东权益收益率)水平近26%。2013年核电行业销售收入达382.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128.43亿元。任浩宁表示:“核电的利润率绝对对得起这个行业的投资,我们经常戏称核电为新能源中的‘印钞机’。因为它的利用率最高,而且发电能力不像其他新能源有间歇性。”
国内核电企业间技术合作待提高
相比国外核电大国,我国的核能发展相对很滞后,而且发电量也很小。“相比中国2%的核能供应,发达国家例如法国达到了78%,但法国公众很快地信任并支持核电业是发展的一大关键,除了其科学精神传统深入民心之外,其核电管理体制也非常有利于获得公众信任。”任浩宁说。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法国最早建立并逐步完善的核安全管理机构,而且法国的原子能法规相对更为健全,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原子能法规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国58台核电机组都使用同一技术,投资成本由此大大降低,仅相当于世界核电平均投资水平的一半,而运营成本比美国低40%。 吴超国表示:“法国核电的这种成功,除了技术标准化,与它独一无二的核电工程管理模式也是分不开的。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法国政府只授权法国电力公司为惟一的法国核电站的业主、运营商以及法国核电计划的总体工程管理单位AE。”相比法国而言,国内核电由几大国企掌控,民企参与了极少环节比如制冷装备的制造。中核集团有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中核发布‘华龙一号’新闻的时候,中广核宣传部则完全不知情。而‘华龙一号’是两大国企技术的合作,其中的利益分歧可见一斑。” “核电发展正在提速,信息透明公开是关键一步,核心技术需要精诚合作,这些也许是目前国内核电最大的限制。”任浩宁表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