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9
2014-04-19 第B07版:社会·民生 大 | 中 | 小 

农村养老不要让吃螃蟹的人没了胃口

作者: 荆文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280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向高龄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应对老龄化被称为世界上公认的需要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具体到中国而言,农村地区的养老更是在这一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农村养老服务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引入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培育市场,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企合作的良性循坏”。
    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对于一些部分财政实力较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实行政府发放老龄服务券的方式,老人用服务券向社会服务机构或企业购买相关的养老服务。

    农村养老政府只能兜底,将来更多靠企业

    “‘青松’作为‘九养’政策推行后的第一批养老服务券使用服务商,有中风病史的老人可以使用居家养老服务券来购买中风康复服务。”青松康复护理机构相关负责人张滢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近日,青松康复护理机构在北京民政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全国老龄办合作,“青松风中救援”活动走进北京郊区,计划到2015年底在北京顺义、昌平、大兴等地设立100个服务站,建立2000人规模的乡村服务团队,预计将为超过10万名农村老人提供康复服务。
    但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像青松康复护理机构的这种举动在北京屈指可数,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对老龄人口的覆盖面远远不够。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63万,占总人口20.3%,其中居住在10个京郊区县的老年人口达88.7万,占京城老龄人口的33.7%;郊县纯老年人家庭人口达到20.7万,占全市纯老年人家庭的42.8%。
    北京是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从全国来看,全国近2亿的老年人中有近70%的人居住在农村。
    “人口老龄化涵盖城市和农村,如何应对这个风险?其实根本指导思想就一条,把风险彻底分散,化整为零,这是最根本的办法。”党俊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道,“就是全民上阵,分清政府、个人、社会和企业各自应该做什么。”党俊武认为,应多鼓励青松机构这样的企业来实现他所说的“全民上阵”。
    农村才是真正的失能老年人的重要区域。长期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就是要解决失能老年人的制度性的服务费用来源问题。据党俊武介绍,这个制度性的安排分四个层次:一是探索社会保险,二是长期照护的商业保险,三是广为关注的发高龄津贴和服务津贴。“关于这点各地说法不一,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高龄津贴,这是针对80岁以上老人,无论是否失能,都给予补贴。作为一个制度安排它主要解决高龄问题,但解决不了失能问题;二是服务津贴。北京市的服务津贴探索价值在于针对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基本政策利益是通过服务券政策工具来应对失能老年人的风险问题。”党俊武说道。还有第四个层次是慈善。
    据党俊武介绍,到目前为止,社会保险的推进状态是,青岛一直在运行,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商业保险也处于研究状态。“目前能够做到的恐怕还是服务补贴,这是最重要的。”党俊武继续解释道。
    但据张滢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这项补贴还是很有限的。根据“九养”政策内容,针对60~79周岁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16~59周岁无工作的重度残疾人参照本办法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为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老人们可以使用居家养老服务券来购买青松服务。
    “虽然农村养老的制度在逐渐完善,但针对失能老人的制度是空白的。在此情况下,例如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周边农村也发补贴,也给优惠券。但想要完全靠政府把农村失能老人的问题解决了,确实很困难。全民养老需要全民去应对,需要全民参与解决这个问题。从政府的角度,今后长远看还是要制度安排,短期内要靠津贴制度。但政府管的是贫困的失能老人,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如果老人收入尚可,但是失能了,子女不在跟前,谁来解决?企业介入。”党俊武如是说。

老龄服务等不起,应纠正概念

    对于企业在农村老龄服务领域的介入,党俊武是如此理解的。“很多人认为老龄服务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对企业介入老龄服务不理解。老龄服务一定要纠正一个概念,不能认为老龄服务全部是公共品,就该政府管,这个不对。”党俊武说,“老龄服务既是公共品也是私人品,归根到底它是一个混合品。如果一个人贫困又失能,政府对其补助,该人再拿这些钱去买企业的服务,从资金来源讲,属于公共品,但购买的环节又是私人品,因此是一个混合品。”
    党俊武表示,农村也不都是云贵川那样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北上广东部的发达地区农村,解决失能老人问题还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不能有城乡二元格局的理念,等到城市的问题解决以后再回头解决农村问题。“农村条件较好的,物质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如北上广这样地方的农村,我觉得现在是时候让企业介入了。老龄事业、老龄工作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等不起’。如果解决晚了,很多老人就等不到了。企业在这个时候率先迈开这一步意义重大。”党俊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道。
    另外,很多人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老龄服务领域表示不理解。“什么都让企业干,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怎么做?”其实,在党俊武看来,老龄服务在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后,才是老年人真正得到实惠的根本机制。“如果企业提供的老龄服务发展起来,像青松这样的机构越来越多,不光是在城市,还有农村,竞争就非常充分。竞争充分的结果很直接,就是价格下降,服务质量提高。所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确实大有深意,在老龄服务领域和老龄服务市场同样管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兜底的也就是贫困又失能老人,政府可以购买服务。”党俊武如是说。
    但据张滢介绍,目前政府购买的服务还很少,多数只有针对残疾人的。而且企业介入农村养老虽然是个好的开始,但作为“先吃螃蟹的人”也面临很多具体问题。

    企业希望放宽服务范围细化税收减免

    “‘青松风中救援’去年10月在城市里展开之后,我们发现最大的困难,就是大家对中风病康复的认识不够,另外有些子女报名后老人会放弃。再有就是我们感到服务的覆盖面不够,虽然说宣布活动是针对在城区的中风病患者,但从统计数据看差不多每500个报名的人中就有七八十个来自远郊区县,因此把已经覆盖城区的服务延伸到郊县是很自然的。”青松康复护理机构创始人王燕妮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但在服务人员深入农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现实的问题。“我们有些需要服务的用户真的住得特别偏远,而且不集中,工作人员也很不易,可能费劲辛苦跑一趟只为服务一个人。”张滢颇有体会地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反映道。希望政府可以为企业找到一些合理的相应补贴。
    其次,在经营范围上,企业也有相应的需求。“目前企业在工商部门注册养老服务相关机构时,设置的目录有限,”张滢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实生活中老人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希望以后企业经营范围的目录可以扩大,例如增加居家康复护理等项目。”
    另外,在政府补贴和税收政策上,张滢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目前对于机构养老已经有了相应的床位补贴。”张滢说。“就机构养老而言,在机构建设当中对于床位的补贴,运营过程中每收住一个老人每月补贴多少钱,这个标准都是在不断提高的。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我们还制订了意外伤害保险,老人在养老场所当中如果出现意外,保险公司还需承担一定的责任。”李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而现在我国居家养老的人群占多数,希望将来能提供居家床位补贴。”张滢接着说。
    此外,张滢还表示,希望政府在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税收问题上能够更加细化,例如制定减免税期限等,目前在此方面的相关规定还不是很清晰。
    据李建国介绍,目前正在争取财政资金,对企业进行以奖代补。另外,也可考虑从精神关怀服务费用当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特殊奖励,但还没有完全定量落实。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