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4-19 第B07版:社会·民生
|
大 | |
中 | |
小 |
|
|
融资渠道多元 零碳社区“童话”不再遥远 |
|
|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198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底对外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政策重磅出击推动地级以上城市低碳社区试点。据悉,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将达1000个左右,并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 对此专家强调,恰逢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时期,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加强低碳城镇建设颇显意义深重。“试点社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由于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相对国外起步较晚,尚无丰厚经验,还将面临资金、政策机制和公众参与等考验。”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梁本凡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四位一体打造低碳社区“初级模本”
“低碳社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零碳社区,其次才是低碳社区,实际上就是要求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有些零碳社区还必须符合一些欧盟环境标准。”梁本凡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据梁本凡介绍,低碳社区目前尚无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权威衡量标准。“眼里的低碳社区是什么样子呢?”梁本凡自问,“就是一个社区贯彻了环保的理念,其建设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建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应用,从而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低碳社区作为实现低碳发展范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空间载体之一,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实践手段。 资料显示,目前国外的低碳社区主要由社会志愿组织建设,透过社区力量来推动。形成如英国伦敦“BedZED”生态村、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与瑞典哈马湾(HammarbySjostad)等低碳社区发展模式。而国内的低碳社区营建主要以示范项目为主体的实验性社区规划出现,大多由地方政府或发展商推动,以实验项目为载体寻找可以实施推广的低碳发展规划建造模式。如长辛店“低碳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崇明岛“低碳示范社区”等。 “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每一个国家与城市的节能标准都不一样,不一定要求统一的国际标准。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亮点。”相关专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低碳社区的实践研究,可以发现现行低碳城市社区应具备居住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等要素,并特别强调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增汇问题,很多低碳社区的规划建设呈现共同点,”梁本凡说到,“总的来说低碳社区的建设规划至少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需要制订低碳建筑标准,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改善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二是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可再生能源使用推广。三是以综合资源(能源、水、废物)管理策略带动规划建筑设计,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加强低碳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人们的心境、价值达成共识,使节能技术物化到公众生活细节。”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多个省市已经就低碳社区发展开展研究,国家有关部门也在推动试点。“总的来说,积极性很高,其中也不乏创新探索。”梁本凡说道。
政府扶持保障之外应多渠道寻求融资
据有关低碳社区试点课题组专家介绍,国外在低碳社区建设初期,国家在规划、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我国也应在低碳社区试点中提供必要的扶持。 “资金问题是低碳社区要解决的一个大项,如何提高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认可度,为低碳社区带来更多的资金来源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梁本凡不无担忧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可以预料到的是,没有持续的资金保障,社区的低碳行动就难以长期为继,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经费。 对此,有专家建议,有效筹措政府资金和私人投资,可以通过政府和社区购买服务形式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工作,通过建立鼓励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督的机制激发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热情,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而据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SC)此前发布的《社区低碳行动指南》显示,政府对低碳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各方给予政策上或财政上的支持已经有先例,包括开发企业和施工企业税收上的优惠乃至财政补贴,如2009年12月,财政部给予重庆、合肥、宁波、邯郸等21个城市下发了5000~8000万不等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财政补贴。 资料显示,对于社区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各种形式的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节能改造。社区可以采取政府资金+产权单位+业主、企业自筹+国外援助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创造性地解决低碳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各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主要资金投入是政府主导,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参与节能改造项目。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入赤道银行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因此低碳社区获得银行贷款机会增多。房地产投资基金、跨国投资银行开始转向低碳社区。这都为低碳社区提供了可参考和极具可行性的资金渠道。”梁本凡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此外,“还应该在已量化绿色建筑的减碳指标的基础上,建立节碳的基准值并计算社区节碳总量,形成中国低碳社区碳交易体系,为未来国际化的碳交易、碳税和碳货币做好准备。”梁本凡最后说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