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4-19
2014-04-19 第C01版:节能减排周刊 大 | 中 | 小 

水污染凸显多项机制“短板”

水源地水质不合格,管网二次污染严重,欠缺第二水源,应急制度尚未建立

作者: 陈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814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
    4月14日,在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发生3天后,兰州市解除了所有主城区供水应急措施,恢复正常供水。一场水危机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截至目前,围绕事故的发生仍有多个谜团待解。不仅涉事企业兰州石化公司一直未回应公众的质疑,水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疑点也没有消除,“饮用水源地安全”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也引起公众强烈关注。近年来,从水源地水质保护、取水、输水、水处理、配水到终端用水,我国水质安全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开始集中爆发。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的供水水源、净水厂、管网建设及改造取得较大进展,污染源治理和饮用水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城市水源地的水质不合格、水源地污染和水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供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二次污染,有的水质监测和检测能力不足,缺乏备用水源地,应急供水能力较低。

水源地污染成首要威胁

    “不安全饮用水”一般指直接饮用未经集中处理的地表水(江、河、湖水等)、地下水(井水、泉水等)等。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介绍,目前来看,农村的问题比较大。一般而言,城市是集中供水,经过了水处理厂的处理,且有严格的检测和卫生监管等措施,相对安全。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没有完全解决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今仅3个月,经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多达10余起……“目前饮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排放。”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表示,水源地水的污染是影响饮用水安全的首要因素。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处长李静云日前透露:“2012年,全国地下水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高达57.3%。”在谈到水源地的总体情况时,李静云表示,113个环保重点城市达标水量为168.5亿吨,占76.5%。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有16个城市水质不达标,占重点城市的14%;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1%;有5.27亿吨水量不达标,占重点城市总取水量的32.3%。
    “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单位体重的白水饮用量为31毫升,在水中污染物浓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国居民经口饮水暴露的健康风险是美国的2.4倍,经皮肤暴露水的健康风险是美国的40%。”参与环保部日前发布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的潘小川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饮用水水质与其来源和类型密切相关。
    中信证券一份环保行业专题研究报告称,我国适用于作为理想水源的河长占比仅为34.8%,38.5%的重点湖泊(水库)水质为劣V类。
    “我国现在的水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四个任务:江河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保护;而其中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是重中之重。”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在谈及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现状和重点任务时表示。

城市水源应多元化

    “从水厂出来再到老百姓家要经过好几个环节,要想保证最终龙头水的安全,水源、制水、输水、储水等各环节都要控制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饮用水是安全的。”张岚说。
    确保饮用水安全,源头保护是重中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圭白建议,饮用水安全必须从源头着手,以水源作为核心标准,对不同水源的饮用水进行有的放矢的分类管理。他表示,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监管到位,管理有效;末端治理非常被动,应该提倡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然而,“传统的水源地保护方式大多以取水点和工程措施为手段,已经无法再适用于面源污染加剧、流域内生态功能退化的情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办公室驻华代表朱春全表示,应该考虑的不仅仅是水源地,而是要考虑水源地整个流域的保护。
    另外,有媒体披露,此次兰州水污染事件中,缺乏饮用水备用水源也是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环保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3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16个城市建设了备用水源,占68.8%,没有备用水源地的城市还有近百个,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单一水源的供给形式,尤其在南方多数城市都以地表水作为单一水源。因此张岚建议,城市水源地也应考虑“多元化”布局,尽量削减受影响程度。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框架。法律法规虽多,但零星分散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供水管理规定》等诸多法规条例中。而且,我国目前尚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饮水安全应急制度,如果发生污染饮用水水源、影响百姓饮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将非常难以应对。

管网二次污染亦不能放松警惕

    除了水源地水的污染,亚太脱盐组织首任秘书长、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透露:“给水管网对终端水的污染也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
    “供水源水污染严重,供水设施陈旧,供水安全压力迅速加大。”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此前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即将进入水质事故高发期”。
    公开报道显示,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调查数百个城市的供水管网,发现管网质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国标的灰口铸铁管占50.8%,普通水泥管占13%,镀锌管等占6%。这三类低质管网主要铺设于上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之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张岚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少管网的确存在二次污染,比如管网存在漏损点,在正常供水过程中(正压状态下),这些漏损点是往外流水的,但如果停水(负压情况下),周围环境里面、土壤里面的脏水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漏损点进入到管网中,这就带来二次污染。
“有一些管网的材质存在问题,也会引发二次污染。”张岚说,此外,二次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就是传统的二次供水,对于一些高层用户来说,主管网的压力达不到,就得在楼的顶层、中层、下层建一些储水箱,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水箱的清洗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污染。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水管网时间长、锈蚀严重,会产生大量铁锈、杂质、微生物等,再加上多数高层小区二次供水的水池卫生状况达不到每年清洗至少两次的标准,大多数物业也不主动抽样送检,即便自来水出厂的水质达标,但经过运输,最终流到用户终端仍有可能被污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多处于寿命的临界点,部分城市的老城区管网超期运行。不少老城区的自来水管网是铸铁材质,长时间使用后,内壁容易锈蚀、结垢、脱落,导致住户家中的自来水发黄发浑。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