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6-21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决心 |
——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班成员参观主题展览侧记 |
|
作者:
吴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60 |
|
|
|
记者视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渊 6月18日,2014“全国低碳日”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迎来了两批特殊的外国客人——来自2014年第一期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班、2014年非洲英语国家谈判者气候变化谈判能力建设研修班与2014年非洲英语国家绿色低碳产业与气候变化研修班的成员们。这次展览,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决心展示在世界面前,而全程跟随采访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也同样听到了来自世界的回应。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努力”,一个是“决心”。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政府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来缓和或适应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形势。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也是有效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学员Adamu Muizu表示,“中国政府正在作出的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我将建议尼日利亚政府,我们为什么不呢?” 对于中国在节能减碳方面的努力,塞拉利昂外交与国际合作部政策规划与研究办公室副主任Alan Ebun George评价道:“中国在限制高排放的工厂、电站等产业,以及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科技方面,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尽管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的行动无疑是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无论责任多少、努力与否,所经历的灾害却是相同的。 来自坦桑尼亚的Makame Haji Khamis告诉记者,在他的国家,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众多领域的发展。“海平面上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一部分在海边居住的人口,他们被迫离开家乡,移居到海拔较高的区域。” 他认为,在面对极端气候变化时,发展中国家的抵御能力更低。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动全球低碳发展意义更大。同时,“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无论历史还是当前的碳排放都很少,不应该让我们为发达国家造成的恶劣环境‘买单’。” 技术,特别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是观展的成员们最关心的部分。每当遇到展览中出现与技术相关的介绍时,他们不但听得认真,提出的问题也总是最多。有时,讲解员还需要反复讲解,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补充介绍。 巴基斯坦林业部官员Imtiaz Hussain Solang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技术创新令人瞩目。利用参加培训的机会,他接触了大量科技信息,并计划与相关方进一步接触。 “在中国与参加培训的国家之间,将形成大量的知识、技术交流、互补与转移。这使我们能够共同进步,更好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他说。 他同时表示,巴基斯坦正经受着能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对能源,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渴求十分迫切。“巴基斯坦也拥有大量人口,中国在解决大量人口供能方面经验丰富。在这方面,相信两国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合作。” Adamu Muizu道出了发展中国家培训成员的心声:“全球能源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国力量的对比,而新能源技术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也能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在此过程中,蕴含着发展中国家腾飞的机会。” “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相辅相成,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主动积极作为,与世界各国一道,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的基础上,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作出更大努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如是说。而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积极主动携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为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碳尽力,正是这种努力的一处掠影。
题图说明· 图为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班成员参观2014“全国低碳日”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现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