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6-21 第A01版:头版
|
大 | |
中 | |
小 |
|
|
就业准入需要厘清边界 |
|
|
作者:
张晓哲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02 |
|
|
|
编辑部时评
张晓哲 近日,有关“卖陕西凉皮、肉夹馍需要政府办证”的新闻见诸报端,引起热议。17日,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回应称,该证书是政府为下岗及“零就业”家庭等提供的一项免费惠民措施。 陕西方面称卖肉夹馍、凉皮不是准入,而是免费培训。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大批职业需要准入,让人们很容易对“肉夹馍证”过度解读。搜索“就业准入制度”,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上清楚地标示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66项职业技能需要准入。其中,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均在列。 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说法,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部分职业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事实上,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有自主选择人才的权利,也就有自主确定人才认定标准的权利。职业资格证的确可以作为一种证明能力的方式,但是,那些持证上岗者能否符合企业用人“口味”,满足市场主体需求?有关部门如果管理过细,恐怕是一厢情愿。 退一步说,仅从就业准入定义看,也值得商榷。其中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的职业要求持证上岗确有必要,而至于“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在如今行业细分度加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下,哪里是66个职业能够涵盖得了的?因此,“与时俱进”的思路在就业领域依然需要推广。 而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强调侧重促进创业就业,并提出“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因此,在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大环境下,部分职业仍然存在准入门槛,促进创业就业效果或将大打折扣,而公众对于政府管理微观事务的手“伸得过长”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 说到政府在市场中的手究竟该“伸到哪儿”,不难令人联想到近日郑州设立的“西瓜办”——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当地媒体报道,6月12日前,该市在人流量较多的社区、家属院等地建设595个西瓜直销点,引导瓜农有序销售西瓜,同时禁止农用车辆进入市区。 如果“西瓜办”真如有关负责人所说,能够履职尽责,“协调和督促相关责任单位为瓜农和市民服务”,可以说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三农,贴近民生,值得肯定。每年夏季,河南中牟、开封大量瓜农拥进城市卖瓜,如何让瓜农劳动得偿,又不至乱停乱放影响环境,的确需要引导。 但如果依旧是延续传统思维,由政府“包办”一切,甚至仅仅是固化部门利益的产物,则无疑逆“简政放权”潮流而动。如2007年曾曝光,当地瓜农需要花钱买4个章才能进城,“西瓜办”成了以权攫利的工具……所以归根到底,“西瓜办”该不该设,还得看给大家办了多少实事儿。而政府在市场准入、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看得见的手”的边界在哪里,还需进一步厘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