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6-21
2014-06-21 第A02版:评论 大 | 中 | 小 

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不该袖手旁观

作者: 张璐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138
一家之言

张璐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实现这一点,农村职业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只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来耕种稀缺的土地,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其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人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严重的“离农化”倾向。农村学生不学农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他们在初中或职校毕业后,也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不愿留下。而那些留在农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会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
    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面向市场、面向服务“三农”,努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一,在教育目标的建设上,要尽快纠正“离农化”倾向。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课程,适当安排农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村学生对农村认同感;同时,通过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半工半读等方式,鼓励那些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真正愿意扎根于农村、有能力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贮备力量。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结构特征为依据,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首先,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专业体系,培养出具备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更要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还应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型农业管理人才。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途径。除了必要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以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为重点对象,面向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全面开展农村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起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让那些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有迫切需求的农民能够随时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