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6-21
2014-06-21 第B05版:城市社会周刊 大 | 中 | 小 

未来,农村将只是“村”

是一种与城市相同的人类居住点而已

作者: 蔡若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366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编者按
    天津华明镇,曾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一直以来被作为国内城镇化模式中的一个正面案例加以推广。华明镇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整合宅基地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务”——宅基地整合后,变零散低效应用为集中高效利用:一部分成为农民的居住社区,一部分成为农业示范园区,还有最后一部分节约出来的用地通过招拍挂换取建设资金。
    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模仿者的出现,“华明镇模式”也招致了不少非议,尤其伴随着一部分农民的“被上楼”,农村究竟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要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直言,从长期来看,农村今后要去掉“农”字,就叫村。而村,只不过是和城市一样的人类居住点。
    上图:四川华蓥,留守娃的“世界杯”。但愿当农村只是村,留守娃也不再被留守。资料图片
    下图:图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来源:中国政府网

    理想中的村庄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你知道吗?一直以来为人熟悉的“9亿农民”提法早已过时。在中国,市民正在变得和农民一样多。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3.4亿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已经缩减到6.7亿,如果算上近2.7亿农民工,则留在广阔农村的居民只会更少。而即便在留下来的居民中,大多数也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农民向城市的聚拢,于无形中显现出农村与城市的吸引力之别。
    这是城镇化的硕果,但似乎又提醒着一种发展中的偏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认为,在我国,对于住在农村和住在城市的人来说,主要有三大差异:就业差异、公共服务差异和人居环境差异。三大差异造成人往城市走。但三者均为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今后要逐步消除。其中,“要消灭从业身份的差别,首先要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公共服务上的差异,让两地的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消除人居环境上的差异,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很好,甚至更好更美,人们才能选择在农村待下去。”赵晖说。
    按此思路,解决公共服务上的差异,是以同求同,即追求体制机制上的均等化;但解决人居环境上的差异,则需要同中求异,即不能简单地把农村建成另一种城市,而是要更宜居,更崇尚自然。
    对此,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想中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彰显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色。
    归根结底,理想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为了提升农村的人口承载力。在赵晖看来,不仅城市,农村也需要提高人口承载力,且不该是只容纳老人、小孩和妇女的承载力。“我们要让年轻人、知识分子和有能耐的人也愿意住在农村。”
    赵晖预计,未来我国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口会降至10%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10%的人口住在拥有全国70%建设用地的农村。事实上,从长期来看,去掉城乡差别的农村,将只是“村”,是一种与城市相同的人类居住点而已。
    “国家发展了不是说我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越来越少,应该是越来越多,哪怕是偏远的小村庄也能够很好地生活。”在这一点上,赵晖不赞成“建设城市是高效,建设村庄是低效和浪费”的说法。“建设国家不应该仅用一时一事的效率去衡量,而应用最终的目标和结果去衡量。唯如此才能带来更大的创造力、激发更多的劳动、产生更大的生产价值,经济才会更发展。相反,如果总是以效率考虑,选择最少投入的话,那国家的总经济规模反而可能会变小。”

    我国大部分农村仍处于人居环境水平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从现状来看,赵晖承认,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人居环境水平仍处在第一阶段——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和第二阶段——环境整治的前期,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进入了第三阶段——美丽乡村建设。
    尽管采访中,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且尤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亮点,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仍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多数村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只有35%,村庄污水处理率更低,只有9%。一系列在城市中司空见惯的基础便民设施,却仍未在农村普及。
    基础的水、路、电尚未完善,更进一步的公共服务系统、文化生活更是难以企及。“为什么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就业和生活?不是交通不够便利,也不是缺乏就业机会,而是在受过较好教育,并且经历了外出学习或打工后,对于城镇公共服务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很自然的依赖。”黄祖辉分析说,城市中方便的金融服务、便捷的娱乐休闲场所等都是农村地区所缺乏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然而,为什么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会相对滞后?黄祖辉认为,首先还在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依然缓慢,由此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就受到很大限制。其次,投入机制也不够科学,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缺乏村庄内外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应的,农民也就缺乏主人翁精神,不关心、不主动、不积极,很难使得已有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也难以让新的建设获得农民的真正支持。
    这一点,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深有体会。他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描述了农村里一类“奇怪”的景象:家家户户都热衷于盖房子。房子从外面看光鲜亮丽,但内部功能却相对较差,卫生配套设施也不健全。至于村庄的大环境如何,农民们更是毫不在意。“主要还在于集体经济不充分,村庄基础设施全靠政府财政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倪鹏飞说。

    村庄规划无“土”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便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的投入机制,如果缺乏规划,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仍不免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
    黄祖辉感慨,其实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从建国开始就未曾停止过,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义、不同的侧重点,但几十年来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大部分农村的人居环境。他将其归咎于长效机制的缺失:“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建设一大批,过几年又恢复原样一大批,造成了很严重的浪费。”
    这种状况下,事前规划就显现出了重要性。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首先就提出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此,黄祖辉表示很有必要。“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依据,是指导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规划引导,可以有效规范农村房屋建设,提高水、路、电、气、环卫等各类设施建设的综合效益,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序改善。”黄祖辉说。
    事实上,轻规划或者说随意规划、重复规划,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城镇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只是说农村地区的规划相比城市规划先天不足。
    这种先天不足,体现在时间和人员两方面。一方面是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实践的时间短,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不成熟;另一方面编制规划的人通常都是城市规划专业出身,基本未学习过农村规划课程,因此常常套用城市规划方法编制村庄规划。“其实村庄看似小,但是村庄规划和城市规划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比如城市的生产功能在城内,而村庄的生产功能在村外,这点不同就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要素布局的不同。”在此情形下,赵晖坦言,村庄规划脱离农村实际,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赵晖同时也透露,经过几年的摸索,如今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总结出几条村庄规划的编制经验,包括要深入农村调查、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让村民参与其中,以及规划成果要通俗易懂等。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是:当前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的这个阶段,一定不要忘了下一步我们会进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一定注意不要把乡村风貌、传统文化和乡土要素破坏掉。这些要素现在看着挺土,但未来会很有价值、很有魅力。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落后的东西拆掉,盲目照搬城市建设,到第三阶段就会很后悔。”赵晖说。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