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6-21 第B05版:城市社会周刊
|
大 | |
中 | |
小 |
|
|
没有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只能是“等靠要” |
——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 |
|
作者:
蔡若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405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针对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黄祖辉。
村庄建设的重点应是产业
中国经济导报:在《意见》之前,全国层面还有哪些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政策文件吗?如果有,执行得怎样? 黄祖辉:我国一直就有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从2004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三农”一号文件,每年的内容基本上都有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要求和政策。在分管部门上,国家环保部从2010年开始,联合财政部先后组织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从2008年开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同时,会同国家文物局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会同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会同国家旅游局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创建。 所有这些国家层面制定和安排的政策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居改善工作。其中,改善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方面。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改善重点。比如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或农村整治,在“十五”、“十一五”时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的公共服务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目前,这些地区的很多村庄,在人居改善方面已经侧重于乡村景观的整体提升、农村院落的个性美化和农村特色的精心打造等内容。而在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最近几年的主要提升还是在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服务、人居环境的一般化改善方面。 中国经济导报:您认为村庄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黄祖辉:很多人认为村庄建设的重点应该在基础设施方面,要让农村通上公路,解决饮用水问题,保证用电用气等,或者也有的认为重点要放在村庄的美化绿化上,但我认为,村庄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农村产业发展,或者说,农村地区所有的建设和发展都应该落实在产业上,以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例外。若一个村庄,没有自己的产业,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那么,人居环境的改善只能是“等靠要”,只能是资金来一点做一点,做完了还没有人力和财力去维护和管理,这样的人居环境改善是不可持续的。若一个村庄建立了强大的产业支撑,那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人居改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是没规划,而是没有好规划才导致“千村一面”
中国经济导报:《意见》中提出了制定规划,但有人认为祖辈没有规划也建设出了美丽村庄,且以规划来指导,会不会出现“千村一面”的状况? 黄祖辉:这一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先人建设村庄不是没有规划做指导,只不过是以前的村庄建设、规划大多在村庄领导人(很多为一族族长)的脑子里,在具体参与村庄规划与建设的人(村内或村外聘请的“专家”)的脑子里,没有像今天这样通过图纸和电脑表现出来而已。我国远古以来就有的堪舆术和建造术是相当博大精深的,而且落实到了我国很多地区很多村庄的规划建设中。 至于会不会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可能会,而且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几条: 一是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够。很多地方,不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村镇基层领导,把村庄规划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规划随便做,项目随意搞,当然搞不出好的规划,建设不出特色村庄。 二是规划设计单位的不负责任和鱼龙混杂。由于相关部门和领导对规划认识不够,导致规划设计单位随意选择,靠关系靠人情做规划,不深入实际调研,不与村民沟通,闭门造车,“千村一面”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三是对自身资源认识不够。在我调研的许多村庄中,村庄本身很有文化底蕴或者特色,但是当政的村长、书记不了解,或者不会挖掘包装,把金子埋在土里,当然大家只能看到清一色的难看的土堆了。 所以,不是因为我们去制定规划而导致千村一面,而是我们没有好好去制定规划而导致千村一面。只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位,规划设计单位认真负责,村民村干部对自身资源认识透彻,三者紧密结合,一定是千村千面,而不会出现千村一面。
调动村民积极性要从经济和精神上给足激励
中国经济导报:《意见》同时提到要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您认为实践中该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 黄祖辉:其实,村民很实际,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就要让他们知道,通过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得到好处的,这个好处可以从产业上来,可以从基础设施完善上来,可以从公共服务配套上来,等等。只要有好处,村民不用去发动,自然会积极参与进来。 以我比较熟悉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样板来看,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杭州市西湖区的外桐坞风情小镇建设,原本外桐坞毫不起眼,比资源、比财力、比关系,都比不过其他一些村庄,然而,从2011年开始风情小镇建设,目前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了。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和干部让村民真正了解了他们要推动的这个风情小镇建设对他们是有利的。外桐坞村从自发引进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入驻,发展文创艺术产业,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后,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宣传,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入驻,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品鉴和游玩,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特色民宿和其他休闲度假设施,村民各项收入得到很大提升,越发积极主动支持风情小镇的建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建立在产业发展基础上的新农村建设,才是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凸显其主人翁精神的新农村建设。 因此,调动村民积极性,不能光喊口号,要从经济上、精神上都进行足够的激励,才能真正实现长久且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新农村建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