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7-08 第A03版:财金
|
大 | |
中 | |
小 |
|
|
存贷比松扣:定向助力实体经济 |
|
|
作者:
李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10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想
近日,银监会《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明确,调整币种口径,只对人民币业务实施存贷比监管考核;计算存贷比分子(贷款)时扣除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6项;计算分母(存款)时增加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两项。 分子减少,分母增加,执行19年之久的存贷比硬约束事实性放松。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此次存贷比“松扣”,作为货币政策“微刺激”第三波,有助于释放流动性,定向助力实体经济,也为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存贷比调整势在必行
存贷比调整,呼声已久。1995年颁行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近20年来,作为主要的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之一,存贷比在确保银行流动性、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显然,目前存贷比的约束效果大打折扣,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信贷扩张。”一位业内专家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表示,近年来的信贷扩张显著,一方面是由于银行通过理财或同业融资等方式投放了大量表外贷款;另一方面银行贷款资金来源除了一般性存款外,更多的还有包括同业存款和债券等在内的负债来源。而这些正是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极易酿成新的风险隐患。 事实上,在很多专家看来,存贷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流动性指标。民族证券的陈伟表示,由于存贷比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特点,导致反映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时有偏差,引发风险。以去年“钱荒”为例,部分银行表面上存贷比达标,但由于其在同业资金运作方面短借长投,不断通过滚动短期融资投向较长期限的类信贷资产,导致不少银行难以应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 “75%存贷比考核,容易造成存款高息竞争,甚至引起违规,从而诱发金融风险。”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金融机构往往通过高息揽存以达到监管的要求,增加了金融机构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从而使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聚。 与此同时,推动存款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驱动因素也正在减弱。一直以来,外汇占款是改善存贷比指标的关键因素,存贷比监管对金融机构过度信贷有约束作用。但随着当前人民币双向波动扩大,经济下行压力和房地产价格调整,新增外汇占款出现明显下降。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元,创9个月内新低,较4月的1169亿元下降67%。“中长期来看,存贷比是外汇占款高速增长时期的产物,现在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应当适当调整。”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公开表示,可在考虑保持资金稳定性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存贷比分子分母的结构,使商业银行更加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适应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的变化,适当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盘活存量。
向小微、“三农”倾斜
申银万国分析人士认为,乐观估计,此次存贷比调低2%左右,释放贷款额度近2万亿元;保守估计,释放的贷款额度可能在4000亿元左右。宗良则预计,此次调整可释放约8000亿~10000亿元资金。 然而也有不少市场人士分析,此次存贷比调整释放的信贷规模或将有限。交行金研中心认为,总体上看,由于分子、分母调整项的规模不大,静态效果可能并不十分显著。民生证券研报也指出,此次调整效果略低于预期,缩分子的规模总体和预期基本一致,但扩分母的规模仅包括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大概率低于同业结算存款的规模。 比起信贷规模,不少专家更看重其“定向宽松”的导向作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宽松始终抱有期待,希望政策面有所调整。此前的两轮定向降准,包括对4家商业银行的降准扩容,确定“微刺激”基调。此次将对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从存贷比计算口径中剔除,新增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两项。一加一减之间,监管层让金融资源继续向小微、“三农”领域倾斜的指向清晰。 “定向降准释放出的资金在存贷比的约束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此次存贷比调整为银行新增贷款腾出了空间,有助于刺激信贷增长,但更重要的是释放出一个信号——引导银行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中。”宗良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法人银行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母行存放,此次调整将其中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计入。对此,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此可以促进外资银行充分运用境外母行提供的稳定资金拓展业务,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 上述负责人表示:“资产端鼓励支持实体经济增加支农和小微贷款。负债端鼓励银行增加更多稳定资金来源,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合力发挥调整效用
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诸位专家均表示,此次微调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保证政策的长期效用还需多方合力,在相关细节措施和法律制度上有所突破。 首先,确保资金真正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保障机制。客观而言,面对不良贷款的上升和放贷风险偏好的降低,多家银行选择延期交割。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有效促进资金真正流入“三农”和微小企业需要保障机制的完善。 其次,消除政策错位,保持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性。“当前掣肘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之一是信贷额度的管控。”朱振鑫认为,短期来看,央行应该放松信贷额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存贷比的放松,达到稳增长目的。有业内专家也指出,前两次“定向降准”,即便释放出一定的流动性,但是由于受信贷管控的约束,不少银行机构有资金贷不出。 再者,需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作为法定监管指标,存贷比计算口径并不能经常调整。此次调整,短期意在定向刺激实体经济,对长期而言,则需调整过严的存贷比约束,如何在两者之间有所平衡值得深思。银监会负责人近日指出,银监会将继续积极推动并配合立法机关修订《商业银行法》,这也就意味着,75%的存贷比管理上限或将调整。 此外,需管控流动性风险。针对当前存贷比指标风险敏感性不足的问题,上述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有关部门将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综合运用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和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密切跟踪分析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状况,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