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7-08 第A04版:环球经济
|
大 | |
中 | |
小 |
|
|
东西方双引擎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
|
|
作者:
杨川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795 |
|
|
|
开栏的话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整体向好,国际金融危机后筑底回升态势初现。不过,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仍以政策支持为主,自主性复苏为辅。在整体温和增长的势头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在量化宽松政策稳步退出的背景下,美联储何时按下加息键?欧元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能否缓解通缩压力、以摆脱复苏乏力困境?消费税给日本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安倍“三支箭”的预期效果是否显现?减速中的新兴经济体如何克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干扰,从而实现稳增长?地缘政治危机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哪些影响……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着眼整体形势、重点区域,从多个角度解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川梅
今年上半年,虽然世界经济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化,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局部经济风险增大,但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了进一步向好势头。 “温和增长,形势趋稳”,这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陈凤英认为,目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形成双引擎共同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美欧日经济已实现同步复苏,新兴市场虽然增速仍有所回落,但已处于起稳之中。世界经济显现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同步拉动增长的局面,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没有的现象。”陈凤英分析说。
整体态势向好
整体向好,尤其是美欧日实现了同步复苏,是上半年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征。 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仍然稳定。花旗最新发布的经济形势报告分析说,“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向好,量宽政策缩减步步为营”。报告指出,美国一季度GDP增长受天气影响不如预期,然而近期需求及生产数据反弹,金融环境对经济总体有利,财政拖累经济的效应褪去。花旗预计二、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会有明显改善。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失业率为6.3%,为2008年底以来的最低值。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美国近期的失业率数字表明,美国一系列经济刺激行为发生了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以高科技引领的美国经济复苏初见成效。 从上半年欧洲经济的发展来看,欧债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今年4月,希腊政府以4.75%的利率发行了30亿欧元的5年期国债。葡萄牙政府于今年5月宣布完全退出国际救助计划。白明分析说,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对欧洲重债国家上调了信用评级,“欧猪五国”的国债收益率逐渐缩小,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欧元区信心有所恢复。 “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效果以及消费税征收是上半年影响日本经济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分析说,从上半年日本经济的走势来看,“安倍经济学”的效果并不像之前国际社会预期的那样差,消费税征收也没有给日本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她分析说,在消费税征收预期下,一季度日本经济出现了提前消费状况,导致4月份日本国内消费出现下降,但5月份国内消费指数已有所回升,未来日本国内将逐步适应消费税。“日本在增加消费税的同时也在做‘减’法——减少企业法人税,这将刺激企业增长。企业效益增长后职工工资的提高,将弥补提高消费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倪月菊判断,日本经济仍有进一步向好的趋势。 上半年,尽管新兴经济体增速仍有所回落,但新兴市场经济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动荡。花旗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货币政策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陈凤英分析说,目前新兴市场的疲软是相对于原来的高增长而言。她预计,新兴市场在一季度后将进一步回稳,下半年很有可能出现相对较好的发展。
复苏面全面拓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发达经济体经济普遍疲软,新兴市场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目前,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进一步好转,这一现象已出现改变。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上半年全球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实现了正增长。 “尽管整体的增长力度依旧不大,但是世界经济出现了全面的复苏。金融危机以来复苏面全面拓宽还是第一次。”陈凤英指出,“西方与东方形成双引擎共同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双引擎的拉动下,世界经济增长将更为平稳。” 她进一步分析说,新兴市场经济尽管出现了下滑,但这其实是应有的速度。“目前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做出的是应有的贡献,之前一些新兴市场在政策刺激下,实际上出现了超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危机爆发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是力不从心的。现在新兴市场经济出现回落,与此同时,调结构也在进行之中。速度回落对未来新兴市场的发展不一定是坏事。”陈凤英指出。
进一步分化的宏观政策
目前,各国的经济增长仍以政策支持为主,自主性复苏为辅。“美国还没有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则启动了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安倍‘第三支箭’又出台新的内容。与此同时,在新兴市场,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而印度等国也出现了经济改革向好势头。可以说,世界经济正处于危机应对到后危机调整、并逐步走向正常的过程之中。”陈凤英指出。 上半年,美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引人关注。在美国量化宽松逐步退出的同时,欧元区则加大量化宽松的力度,开启了存款负利率时代,并宣布将推出新一轮长期再融资。美欧两大经济体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也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成为影响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美欧货币政策不同,是因为所处的后危机阶段不同。”陈凤英指出。美国为应对危机出台了三轮超大规模的量宽政策,它必须要回归常态。虽然美国债务、赤字、失业率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但美国经济的总体状况好于欧洲,而且失业率处于下降之中。欧洲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将近3年的负增长。虽然欧洲债务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还未能完全摆脱债务危机困扰,失业率并没有明显改善。欧洲央行这一时期采取量宽政策,既是防通缩,也是防止经济的反复。 “在这两种货币政策的一松一紧中,我们更应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的影响。”陈凤英认为,美国量宽带来的是全球性的影响,欧洲量宽则是区域性的。“欧洲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带来欧元贬值以及资本外逃,不过,对世界经济影响要相对较小,欧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没有美元高。”陈凤英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了分化,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市场内部也出现分化。“内部经济结构不同,外部市场环境各异,影响了各个经济体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手段。这也正是后危机时代的复杂性。”陈凤英强调说,这一局面短期内不会结束,这也是未来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