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9-23 第B06版:地方与项目
|
大 | |
中 | |
小 |
|
|
钢铁主业连亏11季 钢企发债获支持 |
|
|
作者:
刘宝亮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522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亮
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政府加大力度防治大气污染令钢铁行业遭受重创之际,监管层考虑允许钢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并购交易。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负责监管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日前已向承销商机构发布《关于钢铁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具体安排》(下称《安排》),支持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发行并购债券,以此帮助钢铁行业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促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钢铁业半年亏损6.6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此次下发的《安排》中关于“钢铁企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有关要求”,以工信部公布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三批企业名单为基础,支持在规范名单内的企业及企业集团融资。如果由集团融资,募集资金用在规范名单内的企业或集团本部。如果规范名单后续有调整,建议支持调整后的合规企业。 “之前支持的粗钢产量排名前20的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特钢企业的融资标准不再适用。”该文件中称。 能够获得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支持,源于钢铁行业目前的生存困境。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介绍,今年以来,受固定资产投资高位放缓,特别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大幅下降的影响,钢材消费强度逐步下降。上半年,全国大中型钢企盈利74.8亿元,同比增加42.76亿元,但主营业务仍亏损6.6亿元,已连亏11个季度,钢铁行业总体仍然处于困境。 据了解,虽然今年为从源头上缩减粗钢产量,缓解产能过剩压力,政府在产能淘汰上不惜花大气力,但粗钢产量仍在增长。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48325万吨、55010万吨和7421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0.5%、2.6%和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060亿元,同比下降7.3%,连续第5个月下降。尽管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但由于基数庞大,形成的新增产能仍然较多,钢材市场供大于求局面难以扭转。 “如果没有净出口的大幅增长,今年钢铁产品过剩情况会更加严重。”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他预测,今年钢材出口量过8000万吨已无悬念。 有机构分析称,自2002年开始,国内钢铁产能、产量不断攀高,2013年粗钢产能超过10亿吨,实际需求不足8亿吨,而今年粗钢产能预计将会达到10.7亿吨。 比钢铁产能过剩更加严峻的,还有钢企持续紧绷的资金链。根据中钢协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增长过快,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3.05%,应付账款增加6.38%,资金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 财务数据还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8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总额达32054亿元,同比增加2086亿元;总存货金额5876亿元,同比增加201亿元,其中产成品存货1911亿元,同比增加55亿元。 “在财务费用增长过快、应收账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要严守不给钱不发货的底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将给本已绷紧的资金链带来致命危害。”张长富告诫企业。
钢企发行并购债券获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安排》中对钢铁企业的发债类型做出限定,只支持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发行并购债券。而对于并购债券发行主体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要求、重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精神,《安排》中表示“拟征求工信部意见”。 从《安排》中对发债类型的限定可以看出,政府对钢铁业兼并重组寄予厚望。去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对于属于当前国家重点支持范围的发债申请,以及信用等级较高、偿债措施较为完善及列入信用建设试点的发债申请,将加快审核,并适当简化审核程序。这其中就包括“支持国家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 自2011年9月份以来,国内钢铁行业陷入了低迷的通道,钢价不断下跌,需求日益下降,化解产能过剩、推进兼并重组、加快转型升级,一直是行业发展的“药方”。业内普遍认为,当前钢铁业已经进入到了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期,亟需市场、金融手段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兼并重组发生的时间点,往往是相对困难但是同时看到未来曙光的时候。”在日前举行的2014第三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如此表示。 据中钢协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国内钢铁产能组织结构仍不合理,企业数量多,还没有形成行业主导企业的发展格局。以中国前1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例,去年年底是32.4%,前4家企业的集中度则在21%左右,而日本前4家集中度是78%,美国是67%。 实际上,相关部委已经多次强力推进兼并重组的进程,并明确过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具体指标。其中,在去年1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兼并重组或成为重塑钢铁行业最可能的方式,但资金不足已经严重束缚了钢铁行业的并购步伐。 “今年以来,企业财务费用和应收账款的大幅度增长,明显映射出钢铁企业自有资金的严重不足,股市融资困难、企业债券发行成本过高、银行贷款实际利率上升等,是造成企业财务成本过高压力的根本原因。”中钢协特约分析师薛和平表示。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健康与否的重要财务指标。截至8月31日,33家上市钢企半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根据Wind数据,在这33家上市钢企中,有18家钢企资产负债率超过70%,占比达到54.5%;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钢企有6家,分别为八一钢铁、抚顺特钢、韶钢松山、西宁特钢、华菱钢铁和重庆钢铁。
解决资金问题还须“苦练内功”
分析人士指出,借新还旧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钢厂维持现金流的主要手段。“钢铁企业投资建设基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每年千亿元的银行利息,在产能过剩、企业微利和亏损条件下,很多企业无法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只能为银行打工。”著名钢铁市场专家马忠普表示。 即便这样的“委曲求全”尚不能自保,随着国务院对产能过剩行业调控政策的趋严,钢厂直接从银行贷款的通道正在被逐步关闭。 虽然此次获得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支持,可以发行并购债券,但《安排》中也强调,发行人应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发行人应披露并确保符合国发〔2013〕41号文等相关产业政策文件的要求,披露是否涉及《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公布的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律师在法律意见书中发表意见。主承销商及发行人需分别出具相关尽职调查报告和自查报告。” 此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还对券商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关注新修订的《环保法》。此法案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建议关注由于环保支出增加、环保处罚等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二是建议关注规范名单的后续调整。2014年年初,因群众举报环保及生产手续等方面不合规等问题,工信部对第二批名单做出调整,删减了两家企业。 分析人士指出,钢铁行业自身存在去产能化因素,银行信贷收紧符合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也不是“灵丹妙药”,企业要解决资金问题恐怕还要更多从提高竞争力、挖掘自身潜力等“内功”着手。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钢企最近几年扩张的速度比较快,但事与愿违的是,钢铁的利润空间却在逐渐缩小。关键就在于,绝大部分钢企不是靠着公司固有的资金和公司的盈利去发展和扩张,而是依靠银行借贷和融资借款达到目的,这就导致了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 冯飞表示,钢铁业兼并重组,政府要做的是创造市场环境,比如重组比新建成本高,就要研究高的原因是什么,涉及市场、金融手段不足等,就要解决。“除了政府层面,钢铁行业和企业层面也要有所行动,而不是等待。”他说。 对于钢铁企业发债前景,有业内人士指出,允许发债是一回事,能不能发得了是另一回事。今年以来,各类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如中诚信托事件、超日债违约等,都使得市场对于信用债风险的评估更加谨慎。仅今年上半年,就已有超过50家企业推迟债券发行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发债成本上升是引发企业密集推迟发债计划的根本原因,应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各种行业、各种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融资方式,让供求双方能更好做出选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