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10-14 第A04版:环球经济
|
大 | |
中 | |
小 |
|
世界经济仍存下行风险 |
中国对外开放谋求“以变应变” |
|
|
作者:
杨川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984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川梅
从去年开始,发达经济体出现较为明显的经济回升势头,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前景普遍乐观。不过,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又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今年已过去三个季度后,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的乐观情绪中开始夹杂疑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没有预期强劲,主要原因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反复、中国转型速度加快,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局势突然升温。她判断说,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复杂的调整态势之中,不过总体的温和增长仍能够实现。 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也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对外经济的思路正处于调整与转变之中,中国应该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难达预期
“跌宕起伏”是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的主要特点。陈凤英指出,从去年到现在,国际社会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趋势判断经历了“乐观到相对谨慎”的变化,“低于预期”是当前的普遍看法。 9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外部经济不足对本地区经济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亚行新任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美国于今年第一季度经历了经济下滑,日本于第二季度上调了增值税,而欧元区经济持续疲软,世界主要工业经济体在上半年几乎未取得明显经济增长。亚行预测2014年世界主要工业经济体将增长1.5%,较该行4月份的预测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地区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速度也将低于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警全球经济,认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持增长作为首要任务。”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7月时的3.4%下调至3.3%,这是IMF今年以来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对于世界经济前景,陈凤英具体分析说,去年国际社会对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较为乐观,普遍认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取代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作用,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拉动力。今年4月IMF对世界经济进行的年内首度预测,也明显提升了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测。不过,这个预测实际上在今年第二季度就被打破了。从二季度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美日以及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德国,都出现了衰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向下,这意味着今年世界经济可能不会实现预期增长。”陈凤英说。 “新兴市场形势也没有预期的好。”陈凤英进一步分析说,受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经济今年可能会出现负增长。在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对经济的拉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印度,虽然新政府有改革愿景,但是印度僵化的政治制度能否松动、是否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支持新政府的改革路线还很难说。 “未来世界经济前景仍主要看美国与中国。美国是发达经济体的领头羊,中国是新兴市场的领头羊。如果中美两国经济保持稳定,世界经济仍可保持增长。目前,美国量化宽松正在稳步退出,中国推出‘强改革微刺激’政策,虽然中美经济有所波动,但仍处在可预期的范围内。”陈凤英分析说。
地缘政治与美联储政策是主要不确定因素
总体来看,虽然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有所波折,但依然处于复苏与发展中。未来一段时期,地缘政治风险与美联储政策走向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陈凤英分析说,当前来看,地缘政治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如乌克兰、俄罗斯、中东地区。不过,应该看到,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常态变量,国际社会的恐慌心理已有所减弱。 美联储政策走向也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美联储在9月的货币政策例会上宣布继续缩减月度购债规模,按照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美联储就会完全退出量化宽松。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已接近尾声,美联储升息预期越发强烈。”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目前美元表现出进一步坚挺的态势,美国也在极力维护美元霸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短期内美元升值将唱主角。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国际金融市场游资可能针对美元升息预期进行炒作,引发市场混乱;二是美元升息预期将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带来压力。
主要大国仍应加强宏观政策沟通
今年11月,G20领导人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APEC)将相继召开。G20以及APEC成员国经济总量占据世界经济的主要部分,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尤其是地缘政治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各有关经济体能否在国际合作上达成相关成果,推进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引人关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处于紊乱状态中,各国之间实际上保持着脆弱的合作。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大国的宏观政策沟通并没有中断。” 陈凤英认为,在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的同时,全球性的整体对话也在推进。她认为在即将召开的布里斯班G20峰会以及北京APEC峰会上,各经济体会表现出合作的意愿。“全球地缘政治危机依然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威胁也不可小视,各国在脆弱的国际关系中寻找合作点,国际社会需要合作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黏合剂。”陈凤英说。
中国对外开放“以变应变”
实际上,当前世界经济所出现的反复,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深层次影响的体现。这场危机撬动了国际政经格局,也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着复杂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复杂态势下,今年以来,中国在对外经济合作上举措频频。从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探索;从“一路一带”建设的提出,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经济体区域自贸协定谈判的推进,无不显示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思路的调整。 白明分析说,一方面,中国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复杂的国际政经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外贸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他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就要转变贸易结构,改进贸易方式,优化贸易布局。 “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但复杂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机会。”白明认为,中国应该“以变应变”。 他指出,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在外向型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分工中的地位。“这些举措都是我们的主动出击,这是为中国经济成长打开新的空间。”白明认为。 陈凤英认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形势总体有利。“可以说,国际力量格局实际上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转变,贸易、资本、人才等都在向中国倾斜。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陈凤英说。 “过去我们过于担心国际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压力与影响。现在,面对复杂的国际态势,中国政府大胆出击,危与机的转换态势非常强。”陈凤英指出,在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上,中国政府一直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看到,中国仍然是后发国家,依然处于追赶过程中,这个基本态势没有变。但我们的追赶方式可以做调整。”陈凤英指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