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1-13
2014-11-13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尊重规律,迎接新常态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APEC演讲精神系列时评之一

作者: 陈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223
编辑部时评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陈昊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在一年前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用这句话向世界介绍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
“我很高兴,我当时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在一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北京,作为东道主,习近平用“新常态”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
    这些不能更口语的话,就像是从好莱坞“大片”中翻译过来的台词——一位孤胆英雄披荆斩棘完成艰巨任务后,总是这样淡定地向总部汇报。在我们的印象中,领导人讲话中常见的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经常给翻译们出难题。但与之相比,这些“台词”一定特别容易翻译,也就特别容易将“剧情”中的关键信息传递给操着不同语言的听众。
“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给了我们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豪迈热情,“中国的发展”也已成为剧情渐入佳境的“大片”。但是,中国并不希望看到《速度与激情》那般“好莱坞式”的跌宕起伏。就如同内敛深邃的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刚柔并济,是沉稳自信。所以,这句看似波澜不惊,却传递出“闲庭信步”式的自信的注脚,背后却凝聚着中国人发展与变革的智慧。
    的确,就在三四年前,中国经济的年度增速还能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而在前年和去年,这一数字就已回落到8%以内,一直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增速放缓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如何稳住自己,又能说服别人,靠的不是唱“空城计”的演技,而是对自身状态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所处形势的准确判断。
    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柔和”增长已几乎是世界各国的常态。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但客观上确实一枝独秀。今天的中国经济,无论是增速还是体量,都已名列前茅。从自身状态来看,转变发展方式是所有发展中经济体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这是老规律;新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慢些,但一定会更好,这是“新常态”。
    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这就像一座天平,核心追求就是一个“稳”字。稳从何来?一方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实施了主动调控,坚定推动结构改革,追求增长质量。另一方面,增长新引擎已经在发挥作用,正在协同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将使中国更多依赖内需,从而避免过度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稳住宏观政策,激活微观政策,既避免了“强刺激”,又实现了“稳增长”。中国经济的最新数据已经为“稳”字做出注释: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扩大……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IMF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27.8%,将会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没有意外”,对全世界都将是个好消息。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