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1-13
2014-11-13 第A04版:环球经济 大 | 中 | 小 

选择有效路径,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

对2014年“APEC中国年”议题“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建议(下)

作者: 陈文玲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664
    
陈文玲

亚太自贸区有可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近10年来,由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所推动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进展十分缓慢,各国为拓展出口市场,强化国家整体竞争力,已逐渐将贸易政策的重心转为推动洽签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FTA)或经济合作协议(ECA)。根据WTO统计,截至2012年底,已有329个FTA或ECA生效实施;其中,10年内生效实施的协议共有229个,超过前述总数的一半;而经由FTA协议所进行的跨国贸易,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50%。目前,亚太地区的自贸区包括RCEP、TPP,还有其他三边和双边自贸区。TPP是由美国主导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经济手段之一,从2010年初启动,目前成员国已扩大到12个,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和日本。2012年底RCEP启动,推进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成员包括东盟10国及与东盟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二者相比较,从GDP总量来看,拥有12个谈判国的TPP略胜于16个谈判国的RCEP,但根据IMF的预测,到2015年RCEP生产总值占全球GDP的比重将超过3成,将超过TPP成为目前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在人口总数上,RCEP远胜于TPP,RCEP的16国商品贸易总值占全球比重近30%,远高于TPP的21%。
    中国已连续5年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RCEP一旦建成,对于中国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意义重大。美国主导的TPP谈判根本意图是通过谋求21世纪高标准规则,在现有成员之艰难地创建一个“内部市场”,实施“去中国化”。但其推行并不如预想的容易,CGE模型估计表明,在中国不加入的情况下,TPP只能给其成员带来很少的经济效益,甚至对一些成员还会带来负效益。TPP对美国来说,也不会带来多少效益;在日本加入后,美国的效益甚至降为零。相比之下,中国加入后,TPP会给大多数成员带来显著的收益,中国也会获益。美国国内支持和反对TPP的力量不相上下,反对者认为TPP难以得到预期的利益。“缺席某个自贸组织,不是中国的遗憾,而是该组织的巨大遗憾。”
    亚太区域呈现出大这两大明显趋势,是最终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在RCEP谈判与TPP谈判同步推进的情况下,APEC能否促成这两大次区域FTA的合并,以及TPP和RCEP自身的谈判进程都是亚太地区的焦点。二者所呈现的竞争态势,将改变亚太区域未来的贸易格局,或将带领亚太区域整合进入新的阶段。美国主导的TPP最终价值在于扩大化和泛在化,美国表示欢迎APEC所有成员包括中国分享好处;RCEP是亚太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接受度最高的区域组织,统一市场谈判进展最快,并表示16国谈判完成后接受美国等国家。

选择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作为亚太区域生产链中重要一环的中国,除了继续进行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的自贸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谈判外,正视TPP与RCEP的竞合关系,积极构建桥梁和纽带,推动二者融合或链接,应为当前战略选择的上上策。比较现实的办法是,采取有效路径和方法,链接TPP和RCEP两个自贸协定,使之作为通向亚太自贸区的基础。不把各自的自贸区战略作为竞争关系而是作为竞合关系。FTA是水,各个经济体是船,大家都有权利签署双边FTA,同时把已签署的FTA作为一个最终实现FTAAP的存量资源,创造一种氛围,将此作为整合形成新优势的基础。
    第一,通过启动并扩大中美BITT谈判,实现RCEP与TPP的有效融合或链接,是当前最现实也是最可行的路径。中美BIT谈判已经进行了十几轮,去年中国与欧盟的BIT也已启动。为了早日收获谈判成果,形成通过BIT谈判倒逼下的国内改革,建立适应全球下一代贸易竞争和投资需求的体制机制。中国在上海建立自贸区,进行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加快复制上海经验,使之成为全国的制度安排已具备条件。建议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基础上,再加入贸易谈判内容,把BIT扩展到BITT,既可以成为中国进入更高标准投资规则的基础条件,也可以通过与亚太主要经济体共同推进BITT谈判,使之与TPP和RCEP规则互联互通,成为TPP和RCEP的纽带或桥梁,既解决近期问题也解决长远问题,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新贸易方式和规则找到新的路径,为建设亚太自贸区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启动中美自贸区谈判,实现RCEP与TPP有效融合或链接,这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2011年11月第二轮“二轨”对话中,美国国际集团原总裁格林伯格提出启动中美自贸区谈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向政府提出建议,积极推动中美启动自贸区谈判,率先建立中美大国之间两个投资和贸易的制度安排,创造持久健康的经济关系,带动亚太地区形成新的共识和共同行动。这样做具有现实基础,2013年中国(含港澳)与美国贸易额达到6110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额的15.88%,而美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额为4108亿美元,仅相当于中美贸易额的67%。解决好中美之间的投资与贸易问题,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解决好亚太问题乃至世界问题的“牛鼻子”。中美自贸区谈判一旦启动,立即可以成为RCEP和TPP的转换站和交汇点,加快两大自贸区的整合,这对中美两国来说,是通过共同认知、共同行动获得共同的最大战略利益。去年以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彼得森研究所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都表明,建立中美自贸区会使两国获得巨大利益。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数据显示,如果实现这一安排,中美可增加5000亿美元的贸易额,将使目前的贸易量翻番。
    第三,通过推动中美分别加入TPP和RCEP,实现RCEP与TPP有效融合或链接,也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中美可以主动为之,设计有效路径,明确时间要求,积极推动RCEP、TPP分别吸收美国和中国加入,在两大自贸区更为开放的平台上实现整合。思路决定出路,一个更为开放的选择,可以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如果美国加入RCEP,中国加入TPP,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更加包容和理解,中国将加快接受更高标准贸易规则和投资规则,并逐步成为引领者,两个贸易与投资大国将在世界经济最需要建立新秩序的关键时刻,共同发挥“1+1>2”的作用。
    第四,全力以赴推进RCEP,为RCEP与TPP早日链接创造比较优势。东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一旦建成,将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1/3。这对于中国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意义重大。RCEP设定的标准比TPP更具有弹性,容许发展程度较落后的成员国设置关税例外措施及较长的过渡期,加入条件也比强调高标准、高质量的TPP宽松,比TPP更为实际、更为可行。谁推进RCEP和TPP的进程更快,将决定链接的筹码和最后的成败,目前二者之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应把握中国当前能最大程度发挥的作用机遇,利用好已有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广西等地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和市场化的安排,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RCEP早日建成。
    第五,利用“下一代贸易”来整合APEC成员“边界后”经济规制、标准及“下一代贸易”规则。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的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传统贸易的内容和形式,如突飞猛进的电子商务、物联网和网络贸易、不断扩大的技术贸易、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金融业,依附于跨国公司生产链的全球供应链服务业,以及绿色贸易等。“下一代贸易”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服务的跨界交换流动,更多的是中间产品、配套服务在国际间生产网络中的流动。总体上看,“下一代贸易”可概括为四方面:一是目前已经在WTO框架下讨论、但难以取得谈判突破的议题,如技术标准、透明度、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数据自由流动等;二是涵盖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和贸易便利化4个WTO下的“新加坡议题”;三是关于环境标准和劳工标准的两个附加议题;四是出现在新区域主义类型的区域贸易协定和有关国家贸易政策改革中的新议题,如市场驱动的创新、公司治理、消费者保护、中小企业和全球供应链等。其中,美国在TPP谈判中,将规则一致、国有企业、电子商务、竞争力和供应链、中小企业作为当前“下一代贸易”首要推进的5个议题。如果APEC将“下一代贸易”作为推进亚太自贸区的一个内容,讨论其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沿着一个既定方向采取实际行动,则会大大提高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稳步实现茂物目标制度化的安排——逐步建成亚太自贸区,为APEC提高凝聚力、影响力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注入新的策动源泉。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