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1-06 第B01版:发展
|
大 | |
中 | |
小 |
|
|
浙江缺什么:大企业和大政府 |
|
|
作者:
蔡若愚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2062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在全国人民眼中,浙江是秀丽的江南,青山绿水、移步换景;浙江人是富庶的商人,家境殷实,不愁生计。但历史上,浙江所在的吴越之地一度属于蛮荒之地,离中原甚远;所谓“秀丽”的山川,其实远不如平原适宜居住。尤其在缺乏资源的浙南地区,群山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却没有阻挡住人们开拓的步伐。直到今天,生活在这片地区中的温州人依然保留了大量“干货”食谱:那些被晒干的鸡鸭鱼肉又硬又咸,却因为贮存时间久,成为早期温州人翻山越岭看世界的最佳食物。 某种程度上,浙江是后发优势的受益者。正是由于原先的乏善可陈、积弊不多,使得其能迅速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以外贸优势将全省GDP由十名开外推至全国第四位。但时至今日,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外贸中小企业群”和“大市场小政府”战略,却成为浙江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缺少大企业方面,根据2009年的数据,当年浙江全省97万余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190家,中小企业占到所有企业数的99.9%,贡献了全省GDP的86%。其中,平均产值300万元左右的规模以下小型企业和平均产值100万元左右的个体工业又占到近94%。可以说,在浙江,小企业是绝对的经济主体。 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下,一方面更容易“显富”,另一方面脆弱也是必然的。 “显富”,是结果,也是手段。由于小型经济体创造了全省达60%的GDP,而小型经济体意味着员工少,甚至很多都是家族企业。因此,企业增收直接体现在了员工的腰包上——此乃结果。与此同时,经商的一个不二法则是:即便生意惨淡,也要表面光鲜,营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才能持续争取到外部投资。因此,以生意人为主的浙江,跑在街上的好车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此乃手段。其实,浙江人的富,未必敌得过垄断大企业里的高管,但由于民营企业基本全靠自己打拼,反而有了“显摆”的底气。 “脆弱”,是痛处,也是动力。由于严重依赖于外贸,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打击很大。温州市经委在2009年上半年对1852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就已占到六成。2009年第一季度,总是拿来与浙江相比的江苏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而浙江省仅增长了3.4%,相形见绌。 与此同时,企业规模小,也意味着话语权弱。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全的状况下,政策作用依然很大。而政策往哪个方向使力,制定者在调研时往往更倚重大企业的权威性,小企业则或者以集体之力发声,或者就随政策颠扑。也许,这也是一些媒体眼中浙江企业似乎特别怕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小企业太多,每个企业势单力薄,只能随政策风飘摇,却不能改变政策风向。 有痛后动。2010年,浙江启动了打造大企业战略,提出坚持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4年后,起码在互联网经济这一块,浙江有了自己的大企业。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开创史上最大一笔IPO。那一夜,最沸腾的是浙江人。 除了缺少大企业,浙江还缺少大政府。一直以来,浙江省政府有“无为而治”的传统。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一时看不准、环境不允许而广大老百姓又愿意干的事,浙江省政府以宽容的态度予以默许、支持和引导,实行了“三个允许”,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的策略,同时践行“五个不”,即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发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政府插手得少,意味着市场起作用大。因此长久以来,浙江都是全国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 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跨出省市参与更大的竞争时,政府的支持就显得重要起来。特别是浙江多为中小企业,即便是大一点的民企,在与巨无霸型的央企、国企竞争时,仍然处于劣势。如果以企业类比产业,浙江的小企业面对庞大国企,就有点像幼稚产业面对成熟产业的竞争,如果没有政府恰当的支持,极易陷于不利。 同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处于将立不立时遭遇的危机,也需要政府以政策的手段给予间接支持。这方面最显著的就是浙江省内存在的企业互保现象。由于民营企业繁多,单个企业的信用不足以支撑起银行放贷,因此企业互保现象在浙江十分普遍,一些无辜企业往往在发展势头较好时被互保链条所累而夭折。为此,2012年时《浙商》杂志就曾大声疾呼,希望政府能够在特殊时期保护好一批不应倒、不该倒的好企业。 综上所述,看似经济发展得不错的浙江,其实仍缺少大企业和大政府。而在笔者看来,大企业和大政府,是一条互相影响的循环链条。因为缺少大企业,所以政府在该站出来说话时缺少明确的对象;因为缺少大政府,所以企业在面临险恶的市场环境时胜算不够大,难以做强做大。 不过,大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目前浙江省政府已经在积极培育大企业;大政府也不是说要成为“强势政府”,而是不再局限于一味“无为”,主动出击,关注企业需求,出台更多服务经济的措施并努力践行、提高效率,那么企业也会感到更加温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