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1-20
2015-01-20 第B01版:发展 大 | 中 | 小 

养老金并轨 难啃的骨头还在后面

作者: 龚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648
     资料图片
龚清

   养老金并轨,靴子落地,难在执行。“我们这儿暂时还没有开始交养老保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交,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要改革了。”一位在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工作多年的朋友日前向笔者表达了自己的焦虑。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让笔者这位凡事都乐观积极的好友出现愁绪。而在这样的焦虑背后,不仅仅是对自己养老“前途”的担忧,也包含着几丝对已终结的“双轨制”的眷恋与失去这一“特权”的不满。
    的确,在养老金双轨制下,由财政保障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达到80%左右,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则大多只能达到50%左右。如此巨大的差距,在企业职工看来是明显的不公,在广大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职工看来,却是自己应得而又最值得眷恋的职业福利。前者或许可以看作是改革的部分动力,而后者却恰恰可能成为拖延养老金并轨实质推进的阻力。
    由此,为了让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不受影响,也为了养老金并轨能更好更快地“落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为公务员“加薪”的动作。但这一系列举动又使得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大部分公众对并轨的“实质公平”产生质疑。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既然并轨之后可能给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其生活待遇不受影响,那么,并轨之后更应当将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和企业人员退休金真正“拉平”,否则,并轨没有实际意义。毕竟所有人都拥有公平的退休金,这才是并轨的本意。
    但是有不少专家在解释并轨政策时宣称,并轨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在改革初期预计不会统一,缴费标准也会不尽相同。可能分别设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3个养老保险基金。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互通,只为所属人员发放养老金。这就是说,“双轨制”合并后,公务员退休金可能仍高于企业退休者,而且预计七八年后才能拉平差距。而一项改革如果一开始就留下这么多尾巴,未来能否真正实现并执行并轨,仍是未知数。如果是这样的局面,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虽然得到暂时保障,而面对以企业员工为代表的公众的质疑就不好解释了。
    由此不难看出的是,要想真正进入并轨改革的实质推进阶段,很容易就会面临一个个两难的境地。事关数千万人切身利益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虽然已经箭在弦上,但是每一步推进都可能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
    而实际上,一开始,很多专家就已经断言,这一涉及到多方切身利益的改革,即便是有顶层设计和顶层推进,落实中势必面临强大阻力。正如前述,推进过缓或过分顾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则可能引发社会其他群体的广泛不满;推进过快或太过剥夺被改革者的利益,有可能受到强烈的反弹而难以推进。
    关乎各阶层利益、难题摆在那里,但还是要让改革真正落实到底。这个时候,既要倾听企业退休人员的意愿,也要倾听机关事业人员的声音。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有时会损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会招致其反对,但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不改革,也不能因为反对声高就推迟改革,或者止于零碎表面得去改革。就目前来说,政策已落地,接下来,从技术层面上说,应尽量不降低被改革群体的养老待遇,以减小改革阻力。同时,有关方必须明了,作为过渡性的方案,并轨初期养老基金“池子”不互通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是长期如此。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表,让养老基金“池子”早日统一。
    总之,当下要事,一是要合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二是还应该保障机关事业人员缴养老保险却不影响待遇,如何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如何由宏观政策顺利转向微观执行,保证政策落实到位,这也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简言之,改革宜早不宜迟,力度宜大不宜小,否则民意必然被撕裂,普通民众的不公平感势必加重。但随着公务员的待遇机制日趋透明,传说中的种种隐性收入“烟消云散”,基层公务员群体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真实收入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养老金并轨制顺势推出,也不枉有的放矢,没准儿还能在大众的点赞声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