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26
2015-03-26 第A01版:头版 大 | 中 | 小 

李光耀的中国遗产

作者: 季晓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437
编辑部时评

季晓莉

    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去世。一个弹丸小国前总理的去世,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他做到了别人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让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起,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从第三世界跻身第一世界。百万东南亚华人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将资源匮乏的热带半岛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在中国,人们关注李光耀,关注新加坡,除了同为华人社会,更因为新加坡是后起赶超国家中为数不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样本。而中国,现在正处于跨越的关键阶段。李光耀的政治遗产,是新加坡政府清廉高效,政治理念、教育、工业及高科技都走在全球前列,年人均收入从建国时的511美元升至他离职时的5万美元。作为城邦型国家,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在哪些方面有借鉴意义,意义有多大?
    事实上,李光耀与中国的关系千丝万缕,新加坡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响深远。邓小平和李光耀都以务实闻名,都讲发展的“硬道理”。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南巡之后提出向新加坡学习,中国学到了新加坡“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思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4个经济特区、16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工业园区,便是直接学习新加坡模式。90年代通过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中国政府学到了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政府运行模式、如何做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和产业的更新换代。新加坡的淡马锡国家资本运作模式,正被新一轮中国国企改革所借鉴。
    然而,新加坡还有更多值得中国学习甚至反思的地方。
    例如,新加坡能在政府掌握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政治清廉,决定因素不在于高薪养廉,而在于其严厉、透明、无私的法治体系。法律专业毕业的李光耀在这一点上吸取了现代法治文明的精髓。中国要依法治国,不仅在于用法律规范民众,更要政府接受法律的约束。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国在城市规划上的朝令夕改,往往使得对新加坡模式的学习功亏一篑。
    还有,新加坡虽然华人占多数,但其通行多种官方语言,不仅较好地融合了多民族,也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多元文化和英语教育是该国软实力所在。对比中国学生虽从小接受英语教育,但英语水平却相对低下,单纯通过对高考英语的改革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
    再比如,新加坡让民众“居者有其屋”的组屋政策及公积金制度,一些地方“学习”一番,却变成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政策谋求利益的工具,而失去了保障大多数人基本要求的作用。
    当然,也有些新加坡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比如长期发展战略,中国需要依靠内需的爆发和国内市场的开拓,而新加坡则未必。还有外交,李光耀所代表的新加坡外交政策奉行的是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的小国策略。而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无论对大国小国,外交上都需要更加开放包容有自信,更需要综合国力的支撑。
    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李光耀及其后任留给2004年上台执政的李显龙的,是一个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越来越依赖外国移民的新加坡。随着新加坡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和不断壮大的亚洲富人群体的聚居地,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该国面临提高政治制度多元化的压力。在没有政治强人的“后李光耀时代”,人民行动党作为新加坡执政党一党独大的局面,未来也很有可能改变。更加民主的新加坡,还能不能续写20世纪的传奇?
    只能说,每代人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李光耀完成了他的传奇,其他人还要继续探索、努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