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3-26 第A02版:新闻纵深
|
大 | |
中 | |
小 |
|
|
加强对直属联系单位“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
|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715 |
|
|
|
直属机关党委 纪检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直属和联系单位30个,这些单位的“一把手”都掌握着人、财、物等权力。加强对这些“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其行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保证“一把手”规范用权,迫切需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科学分权,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一套规范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当前对“一把手”制约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对“一把手”的制约监督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了大胆改革,但整体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概括起来,对“一把手”的制约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制约监督“一把手”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一把手”盲目信任,认为“一把手”是党组织经过规定的程序严格考察任命的,有的还是群众投票选出来的,应当充分信任他们,不必监督。二是信奉“多栽花,少挑刺”,认为监督“一把手”是专门机关和领导的事,与己无关,不想监督。三是认为“一把手”难监督。有的党员干部直接表示,现在“一把手”说了算的情况在一些单位十分普遍,普通党员知情不够,参与监督的渠道不畅,还会遇到重重阻力,不愿监督。四是基于利益考虑,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得罪了“一把手”就等于自毁前程。除非涉及个人切身利益,否则很少有人通过正规渠道反映“一把手”的问题。 第二,对“一把手”监督内容不十分明确。在监督工作中,究竟应当监督什么,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比如,不同岗位的“一把手”到底有哪些权力,哪些是权力范围内的事,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权力运行必经哪些程序、环节、步骤等,哪些该监督、哪些不该监督往往界定不清,很容易导致监督工作顾此失彼。有同志反映,目前监督“一把手”表现为“三重三轻”:重视其领导经济、决策、施政行为等方面的监督,轻视其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监督;重视“一把手”8小时内工作圈的监督,轻视其8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的监督;重视对“一把手”本人的监督,轻视对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监督。 第三,监督方式单一、落后。不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都谈到,现今少数“一把手”逃避监督的手段和方式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反监督、反调查意识和规避法律纪律的能力越来越强。现行的监督手段,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有力支撑,有人甚至戏称,现在监督部门还不如“网民”有办法。 第四,监督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调研发现,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一是制度设计缺乏可操作性。很多监督制度是上级党委从全局出发制定的,大多是粗线条、原则性的规定,而下级党组织又没有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二是制度执行缺乏刚性。比如,有些规范“一把手”行为的规定提出一系列“不准”,但这些规定中大都没有违反“不准”的相应处理措施,成为完全依赖“一把手”自觉性的“软约束”。三是制度规范缺乏系统性。现在的制度比较分散,单项突破的多,整体推进的少,监督工作的规律探求运用不够,完整性、统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最终导致监督停留在一般化层面,难以深入。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调研情况,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环境影响、制度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到位、“一把手”权力高度集中、党员民主权利缺乏充分保障等诸多因素都导致对“一把手”的监督难、难监督。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一把手”监督难落实。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官本位、等级制思想,导致对“一把手”产生“敬畏心理”,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卑躬屈膝、惟命是从,根本想不到监督。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往往造成一些“一把手”不当“班长”当“家长”,加上周围一些干部群众逢迎拥戴,逐渐滋生出傲气、官气、霸气,少数俨然以“一霸手”、“土皇帝”自居,根本不愿意被监督、受制约。在中国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讲人情、不讲原则,各种“人情网”、“关系网”盛行,许多人信奉的是与其让“一把手”不高兴,不如攀附成为“一把手”的人,根本谈不上监督。 第二,领导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不够顺畅,不利于对“一把手”监督。有些单位负责同志在座谈时谈到,在现行权力体系中,各项责任均要“一把手”承担,“一把手”权力不得不大,“一把手”只有牢牢掌握人权、事权、财权,才能保证其施政意图的落实和承担工作的推进。而在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考核“一把手”抓经济、谋发展、保稳定的权重很大,而对“一把手”政治纪律、民主作风、思想道德、廉洁自律方面的监督很少。 第三,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够到位,党内监督发挥作用有限。有关调查显示,在民主生活会上“不敢批评、不愿批评”者占到了60.1%。党内监督应该在“一把手”监督中发挥主要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民主集中制在一些班子中贯彻落实不够,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有被庸俗化、虚无化的倾向,好人主义、“明哲保身”、“当好好先生”被一些党员干部奉为做官信条,这就导致在一些班子中正气不足,直接助长了少数“一把手”的专横独断,阻碍了对“一把手”的监督。普通党员对“一把手”活动和党内事务知情渠道比较狭窄;党的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等党内监督活动,绝大多数普通党员难以参与;在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监督权更是无法履行。 第四,有些单位党务政务公开程度不够,领导干部活动的透明度不高。有的干部在座谈中反映,为什么那些犯了大案的“一把手”只是到了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被发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权力运行太封闭。实际工作中,不少“一把手”把“酝酿”变成了为实现个人意图私下做工作的过程,该公开的不公开。还有的“一把手”选择性地搞民主决策和党务政务公开,党员干部称之为“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 第五,部分“一把手”刻意规避监督,增加监督难度。调研中有的同志谈到,一些“一把手”认为上级监督是对自己挑毛病、给自己“穿小鞋”,把班子内的不同意见看成“闹别扭”、“拆台子”,把下级监督看作“找茬子”、“捅娄子”。一些“一把手”常常表里不一,将自己的真实面目隐藏起来,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这也增加了对“一把手”监督的难度。少数“一把手”打击、报复监督者和举报者的情况仍然存在,造成“举报者吃亏、被举报者反而神气”的结果,让一些干部群众对“一把手”不敢监督,对监督“一把手”信息不足。
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剖析和分析,我们概括了加强对直属联系单位“一把手”监督的一些对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监督意识。调研中,许多同志建议把加强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清除影响对“一把手”监督的思想障碍。应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清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意识,把参与监督作为自身的权力和义务,自觉参与监督。应教育引导“一把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待,切实增强严格自律、乐于接受监督的意识。 第二,通过加强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来促进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制约。一是进一步厘清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透明公开。主要是把握好厘权、确权、晒权三个环节的工作。二是完善机制,让权力在制度笼子里运行。主要包括规范重大决策权,防止决策“一言堂”;规范选人用人权,防止用人“一句话”;规范财务管理权,防止用钱“一支笔”;规范资源处置权,防止物资“一手抓”。 第三,改进和健全党内生活,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检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常委合理分工和集体议事决策制度,全面推行重大决策投票表决制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注重权力制衡、程序规范、执行有效,遏制和消除各种“潜规则”的影响。完善分工负责制,探索建立副职对“一把手”有不同意见可直接向上级反映并能够得到重视和受到保护的机制,通过明确并适当扩大副职职权来制衡“一把手”的权力。探索建立党内公开监督、公开批评、公开质询、公开“一把手”的功过是非制度,建立党内重大问题听证制度、党组织定期听取党员意见建议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监督权力的制度机制,让党员“要求处分违法违纪的党员”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深化拓展,立体多维监控权力。一是改进方式,务求巡视监督更有为。二是狠抓执行,务求监督制度更落实。三是加强联动,务求监督合力更强大。四是巩固提高,务求“三述”(述责、述德、述廉)监督更有力。实践证明,这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一种有效尝试和创新。下一步,要把这项工作与主要领导“一年一述职、一年一评议、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谈话”制度落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深入推进权力规范运行。五是突出重点,务求审计监督更有效。六是拓宽渠道,务求群众监督更深入。努力做到党政“一把手”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发表时有删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