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26
2015-03-26 第A04版:环球经济 大 | 中 | 小 

亚投行幕启区域发展红利可期

作者: 张晓兰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988
张晓兰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2014年9月,习主席首次出访南亚,再次提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为推进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增添新内容。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作为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项目,在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下,于2014年10月24日正式启动。作为一种创新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亚洲经济繁荣,推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还将从机制上提供有力保障,为区域内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如何构建和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最大作用,关系到我国与区域国家的合作、发展,对提升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质量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基础设施落后为亚投行发展提供机遇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匮乏已成为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东盟,新加坡的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泰国和马来西亚情况较好,印尼、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基础设施建设最为落后。在通讯设施方面,东盟各国接入互联网人数逐年上升,但由于多数国家经济基础较差、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互联网普及率仍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3年人口互联网使用率缅甸仅为1.2%,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以及泰国均低于30%,只有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高于60%。在交通网络领域,东盟各国的道路铺设情况、港口建设质量、航空运输和其他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方面的水平,新加坡最高,马来西亚较高,缅甸和老挝最落后,其他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东盟各国通电率水平也较低。据2011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新加坡的通电率(占人口百分比)达到100%;马来西亚、泰国的通电率分别为99.3%和99.7%;印尼、老挝和菲律宾通电率约为70%;缅甸、柬埔寨通电率仅有48.8%和31.1%。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东盟国家多数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亚投行”的建立将最先惠及东盟国家。随着东盟国家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讯、交通和电力等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构建亚投行对中国影响显著

    亚投行的建立不仅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还将在宏观层面上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对中国而言,亚投行在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筹建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沿路各国的经济发展。当前,沿路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此,亚投行的设立将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资金支持。亚投行将助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促使基础设施由海、陆、空领域向金融和网络信息领域全面发展,丰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二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速正在逐步放缓,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东盟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将为拉动经济增长增添动力。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密切双边经贸联系,全面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随着双边贸易与投资的不断发展,将带动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发展,扩大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等生产性消费的双边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亚投行设立的一个重要考量,它将与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一样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开设亚投行将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进程。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在缅甸、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迈出重要的一步,亚投行将进一步促进这一过程。其次,我国已与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签署双边边贸本币支付结算协定、货币互换协议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印尼、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有人民币的外汇储备。亚投行的设立将加快人民币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促进人民币由“周边化”向“区域化”的转变,在东亚地区率先实现国际化。
    四是提升中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能提供的资金有限,亚投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发展中国家业务的不足。由于亚投行是由中国和亚洲国家参与共建,随着亚投行规模的扩大和作用的凸显,将提高中国和亚洲国家的话语权,提升这些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多边开发银行体系虽然对援助发展中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也暴露出越来越多问题。一方面这些组织的大部分话语权仍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的要求难以体现。另一方面,这些组织运作效率低下,缺乏发展动力。新成立的亚投行可在这两方面弥补其不足。
    五是加快中国融入国际市场。设立亚投行将促进中国加快融入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国际市场。一方面,作为互联互通建设的有力支撑,亚投行将为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资金支持,提升本区域内部与全球经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实施自贸区战略,APEC北京会议上开启了亚太自贸区的进程,中澳、中韩自贸区已取得实质性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成,中日韩自贸区也正在进行谈判。亚投行的设立将会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而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尤其是亚太地区日益加速的一体化步伐将会更加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为亚投行在区域内投资提供更大空间。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与外界压力是亚投行所面临的困难

    虽然亚投行对促进我国与亚洲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受到当前亚洲地区特殊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等因素影响,在我国主导构建亚投行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当前,构建亚投行面临的困难仍较多。
    首先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东盟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实现亚洲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各国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投行的资金投入会受各国的投票权影响,并影响到区域内资源的分配。
    其次,区域内存在一定的摩擦和分歧。区域内存在局部政治动荡,部分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是影响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使得一些国家对亚投行的态度存在疑虑与担忧,不利于亚投行的运作。
    此外,亚投行的成立也将受到原有国际金融主导国家的压力。二战后美国一直处于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让美国对自己的主导地位感到威胁,开始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长期在亚洲占据重要地位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力也或将因亚投行的设立而降低,并影响日本在亚洲地区的话语权。显然,中国主导建立亚投行的举措,削弱了美国和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可能会面临来自美日两国压力。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成为亚投行启动的重要抓手

    亚洲国家彼此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构建亚投行时,应加强与区域内各国的沟通和交流。而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或将遇到具体的困难与障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一是加快资金来源多元化,实现运营高效管理。亚投行的资金来源除了各国政府的股本投入外,需要建立常态的融资机制,包括探索其他资金来源,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在国际市场上可采用借款、贷款、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等方式融资,从而提高其应对风险能力,并能在经济运行较差的情况下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二是政策性扶持落后地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对落后地区发展影响重大,能够平衡区域经济实力,带动较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提升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内共同繁荣。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是亚投行启动的一个重要抓手。首先,亚投行应当建立不同的资金库,采取分级评估方式。根据资金来源划分用途,为基础设施落后国家的重要或紧急项目建立特殊资金库,以满足其发展需求。其次,亚投行成立初期应尽可能将业务集中于东盟地区,强化东盟对亚洲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中期应将业务范围扩大至整个亚洲地区,促进地区内资源优化配置,并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配合;后期应将视野扩大至全球,在全球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扩大亚洲地区经济影响力。
    三是积极推进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内经济发展质量。亚投行应通过债券发行、建设股份制银行以及一系列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手段和建立定期经验交流、信息沟通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亚洲金融市场,激发资金活力,开发私营部门潜力。同时,亚投行应定位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以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此外,亚投行还应借鉴亚行模式,注重区域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的特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正确处理好与美日等大国的关系,扩大地区影响力。除了区域内国家间存在摩擦和分歧外,在很大程度上,亚投行的构建会受到美、日等域外国家和组织的压力,亚投行应尽量避免出现亚洲地区金融主导权的“争夺战”。同时,面对复杂的地区形势,亚投行应当专注于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合作共赢,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股份制度,促使成员国间形成制约力,并保证每个成员国的话语权。此外,亚投行还应正确处理好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内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共同促进亚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