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3-28
2015-03-28 第C02版:市场 大 | 中 | 小 
守望者

问鼎绿色经济体巧借金融“东风”

作者: 白雪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48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中国正成为巨大的绿色经济体”。3月22日,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赵国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包括创新、绿色经济和国际化在内的新的发展引擎正在呈现。在工业化、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正成为巨大的绿色经济体,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能效信贷指引》。绿色经济必然催生绿色金融,以绿色信贷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信用审批部董少广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尽管绿色信贷项目贷款总量不断增加,但总体占比较低,我国绿色金融仍处起步阶段。”董少广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董少广解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企业因降低成本、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缺乏节能减排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作为地方经济支柱的一些“两高”行业企业仍有高利润、高回报性,符合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地方政府也因自身的政绩而弱化环境执法力度,甚至在资源消耗中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补贴,使生态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这是企业和个人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缺乏持续动力的根本所在。加之节能减排项目技术性强、通常投资回收期长,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像风电设备、光伏等行业,都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也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长期动力不足。

《指引》为绿色金融指路

    《能效信贷指引》(下称《指引》)的出台显得尤为适时。相关部门印发《指引》,主要是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积极支持节能减排。二是指导金融机构抓住商业机遇,有效开展能效信贷工作。《指引》从能效项目特点、业务重点、业务准入、风险审查要点、流程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三是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产业服务水平。《指引》从行业领
域出发,通过专业化、针对性的业务创新要求和风险管控要求,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产业服务水平,进一步督促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模式创新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指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董少广表示,“金融之于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解决资金需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来弥补资金的缺口。其中,绿色信贷是对传统信贷的延伸和发展,传统信贷单纯追求商业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而绿色信贷注重生态效益,追求的是商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
    此外,董少广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金融的创新与实践,加快建立部门之间有效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业务规模和成效,实现信贷资金的绿色配置,这将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流。”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新国情,也是“老短板”。董少广认为,“倡导绿色金融不仅是挑战,也是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它有利于银行业提升社会公众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10层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691895 传真:010-6369139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