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4-11 第B06版:人口与就业
|
大 | |
中 | |
小 |
|
社会采风恰当时机很重要,如何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
箭已在弦上,养老金入市或不远了 |
|
|
作者:
公欣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476 |
|  | | |  | |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很早就将部分养老金入市,既实现了保值增值,又推动了所在国家或地区股市的强劲增长,达到了资本增值和股市盈利的双赢。相反,日报养老金投资完全不一样,他们早期实施的“财投计划”,不是去投资股市,而是投资实业,结果造成重大亏空。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躺着缩水”还是“站起来投资”?虽然堪称“养命钱”的数万亿养老金眼下何去何从还尚存悬念,养老金入市的呼声却已长达10年之久。而今,一切争议或将尘埃落定。日前,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称,人社部正酝酿出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方案,目前该方案正在征求意见中,到时养老金部分资金或将进入股市。 “目前,我国养老金收益率太低,甚至都跑不过通胀率,不能再继续躺在银行里贬值,相当有必要入市。通过股市谋求保值增值,也是当前很多国家对养老金的普遍做法。我国不能再做一个例外。”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然而,有必要入市却不代表就能稳妥入市。“养老金入市虽已不远,但这会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并不成熟,找准恰当时机很重要,还需制度和机构上的周全配合,才能实现最稳妥地入市。如何将风险控制到最低也是养老金入市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江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养老金入市宜早不宜迟:但前路依然障碍重重
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期间的介绍,我国养老金余额已达3.06万亿元,但由于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尚未建立,绝大部分养老金作为财政专户存款“躺”在银行里“睡大觉”,保值增值能力极差,长期以来年均收益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还不到2%,而数据显示,1993~2013年中国CPI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8%。由此便知,养老金明显处于贬值风险之中。 “更大的损失和危害,表现在它将侵蚀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为增加各级政府财政负担埋下了定时炸弹,等于是将损失转嫁给了各级财政,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受损的还是纳税人和全体公民。”郑秉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而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养老金未来会出现缺口:《2014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压力越来越大,当期结余比上一年减少了200多亿元,备付月数也比上一年减少了0.10个月。大部分省市已经收不抵支,其中黑龙江当期结余为-40.43亿元。在此背景下,不断扩大养老金投资渠道,成为业界不断呼吁的问题。 尤其近年来,养老金入市的声音不断,争议较大,“但必须要承认,养老金入市是大势所趋,面对越来越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养老金入市宜早不宜迟。”郑秉文说道。 但李江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制约我国养老金投资的现实因素有很多,包括我国投资工具比较单一,投资机构缺乏大规模、高质量基金运作的丰富经验,容易形成重复投资,从而降低基金投资效益;同时,相应制度结构尚未完善,运作体系尚未成熟。 对于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业界则担忧中国资本市场是否能容纳得了数万亿的养老金资金量。此前,世界银行报告称,短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很难容纳几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基金。受访专家则表示,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养老金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健全,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及制度环境下,既要实现对于养老金投资更好的收益,又要兼顾基本养老保险的监管绝非易事。 落实到具体的养老金投资运营,由于涉及到投资运营的权属问题、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划分问题、投资主体等诸多难题和障碍,直到今年两会,官方才对养老金投资运营有了相对清晰的态度。 此次,人社部等相关部门放开“口子”,“大方”承诺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某种程度得益于此前相关试点操作取得不错的成绩。作为率先试点的省份,经国务院批准,2012年3月广东省政府将1000亿元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入市,截至去年7月,累计投资收益达94.09亿元,此番成绩令相关部门颇为满意。
时机:股市好坏、制度配合等因素必须考虑在内
对于养老金入市,业界存在不同看法的还有入市时机。 有观点认为,股市前两年跌势大于涨势,目前正在低位,投资价值显现,正是养老金入市的好时候。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受访专家分析认为,养老金如果入市,应是一个着眼长远的安排,重要的是股市的长期稳定回报能力,而不是为了低位介入,赚一把就走。“因此,虽然股市低位是一个相对有利的时机,但不应将其当作决定性因素。” 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将养老金引入股市,可以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对股市有刺激和带动作用。对此,李江涛表示,也有必要客观看待。“养老金毕竟不是一般的资金,而是百姓的保命钱,对安全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资金,不能也不应把稳定市场的责任寄于养老金上。” 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养老金入市时机是否成熟,最重要考虑的因素是,股市能不能提供足够多的长期投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属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这意味着,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即使有盈利,也并非来自上市公司的直接回报,或者企业的成长,而是从别的投资者口袋里赚钱。如果让养老金也参与这种财富再分配,与其他投资者‘争利’,其长期稳定回报的目标恐怕就难以实现。因此,加快股市各项制度的完善,让长期价值投资能够在A股市场上真正有用武之地,是养老金进入股市的前提。”该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道。 此外,受访专家还指出,养老金入市时机的确定,还需要一个重要条件,即一系列规则和制度的配合。“对养老金入市的运营模式、投资债券和股票的比例等问题,都需要仔细斟酌,以便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将各项工作准备充分,养老金入市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李江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也认为,在一些基本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养老金很难进入A股市场投资。褚福灵表示,目前我国养老金统筹不仅做不到全国统筹,省级统筹也只是有很少的地区能够做到。虽然截止到目前,全国养老金总额已超3万亿元。但实际上,这些钱大都沉淀在基层,国家要统一调配使用,并不简单。 对于时机问题,郑秉文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从宏观来看,养老金入市也不存在时机好坏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发展战略,是国家民生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与股市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养老金入市的数额比例也不会太大,顶多占到30%。”
法律保驾护航:应及时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如果将养老金体系比成一个金字塔,那么塔底是政府主导的基础养老金,塔中是以企业年金为代表的补充养老金,塔尖是个人商业保险,也就是说基础养老金是用来为养老“兜底”的,不允许有丝毫闪失。因此,入市后,养老金安全无疑是其“生命线”。“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安全性,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着手,有章可循无疑至关重要。”英大证券股票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指出。 事实上,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法律框架已经构建。据了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正式列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如果通过立法,则意味着全国社保基金的运作有了制度与法律的保障,也意味着基金的运作将更加公开透明。 根据这份条例,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严格遵守比例限制,例如股票投资不高于40%,股权投资不高于10%,海外投资不高于20%等,这些硬规定都是着眼于基金安全。 “养老金投资运营应在财务管理上更加规范和完善。应发挥人大对社保基金预算的监督,应在资金管理和收益方面保持公开,并引入第三方的机构对委托的资金进行评估,从而确保低风险,收益也会有较大保障。”郑秉文认为。 降低风险的手段不止于此。受访专家还指出,应及时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加大内部风险控制,如信用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市场操作风险、人力素质水平风险等。此外,监管部门要抓住养老金入市增加稳健性的契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整肃市场秩序,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同时要以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优化投资结构,以分散风险。要重视运用金融投资工具,增强养老金投资的风险规避能力。 一些专家也指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水平与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完善紧密相关,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仍较为薄弱,养老金投资运营也不会超前很多发展,应该在大胆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问题、及时纠正。 “只要条件成熟,养老金随时可以入市,取得较为稳妥的收益。风险可以被控制到最低。”李江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有人担心部分养老金入市风险太大,可反过来想想,除了养老金部分进入股市,您还能找到一个让一潭死水的养老金变成活水的更好投资方案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