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4-11 第C01版:生态文明
|
大 | |
中 | |
小 |
|
|
腾格里“疗伤”:环保执法期待“新常态” |
|
|
作者:
穆桑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302 |
|
|
|
穆桑桑
据4月6日《长江商报》报道,此前曝光的甘肃武威荣华工贸公司向腾格里沙漠违法排污事件,该报记者再次调查发现,荣华工贸排放的污水虽大部分已被抽走,但留存的污水仍有数个足球场大小,荣华工贸对部分污染地直接进行填埋处理,与此前报道的“留存的污水大部分已运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毕,对底泥的处理将待专家论证后再实施”完全不符。而记者在采访中,还被当地相关部门“限制人身自由”,“删除手机中照片和视频”。 去年9月,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报道后,相关企业停产,相关责任人被问责。在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长陈吉宁更是严厉说道,“对沙漠污染绝不允许,下不为例”。可是就在这两日,腾格里沙漠屡屡又被伤害,笔者不禁想问,腾格里沙漠,为何伤害的总是你? 在国家对污染防治要求越来越严,出台最严法律向污染宣战的情况下,荣华工贸却无视法律的规定,私设暗管向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放生产废水。有关部门发现荣华工贸排污问题后,其已被按日计罚超过300万元,董事长被立案调查,两名直接责任人被行政拘留。尽管如此,荣华工贸在沙漠污染的处理上,却弄虚作假,将部分污染地直接进行了填埋处理,而不顾一旦降雨这些污染物会迅速溶出,随雨水向地下渗透进而污染地下水的严重后果。 当地的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顶风违法事件。事实上,武威排污事件折射出来的,依然是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侥幸心理。 沙漠地广人稀,人迹罕至,隐蔽性强,可谓“天高皇帝远”。环境监管严的地方排污企业没有生存空间,经济不发达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利益驱动,双方一拍即合。也难怪,沙漠会成为一些企业“藏污纳垢”的理想之地。这也意味着,向沙漠污染宣战是一场“持久战”。 新修订的环保法就在那里,企业不可能不了解,而地方管理部门作为执法者,本身之责就在护法。然而,排污企业与管理部门双双失守,根源仍在于违法可能获取的利益远大于守法。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常军政在回应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时亦承认,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是重要原因。 针对环保执法,陈吉宁曾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不守法是常态,而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变成新常态,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并强调,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要“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 当下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固然是严肃处理每一起“顶风违法”的个案,处罚企业,查处相关责任人员,以“疏而不漏”的高压姿态,打消大大小小“环境堡垒”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通过强有力的行政问责,甚至有必要通过改革目前环保属地管理的机制体制,彻底消除“中梗阻”及地方保护,确立法律的刚性。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枉法必查,而不是总是听任“顶风”排污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法律的尊严。 “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陈吉宁曾强调。美丽的腾格里沙漠受到无情污染,更令人无比痛心。那么,对于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的查处,能否充分兑现环保执法“新常态”、真正让新环保法成为“利器”,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