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4-11 第C03版:对话
|
大 | |
中 | |
小 |
|
|
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变成硬指标 |
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童中贤 |
|
作者:
白雪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3200 |
|  | | 童中贤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时还特别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开展?面对GDP与环境的矛盾,要如何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经济环节?对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童中贤。他表示,“把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用好考核“指挥棒” 激发环保“正能量”
中国经济导报:把经济发展好是政绩,生态保护好也是政绩。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力,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体系,不改革这个体系,重速度轻质量、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就难以扭转。应该如何推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童中贤:我认为,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用好考核“指挥棒”,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 一是树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理念。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坚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指标,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二是实施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对国家和省市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指标考核。对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对限制开发区域,弱化经济指标考核,大幅增加生态文明指标权重;对重点开发区域,实行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综合评价;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强化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指标的考核,适当增加生态文明指标权重。 三要实行问题追溯和责任终身追究制。抓紧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并同时加强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将企业环保责任与环境信息纳入社会征信体系。
以源头保护为重点,推动环境治理机制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过去,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解决老问题,有没有“新药方”? 童中贤:要树立源头保护的理念,坚持从空间布局优化、环境准入控制、能源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源头促保护,推动环境治理方式的转变,解决好各种环境难题。 首先,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化格局,推进集中开发与均衡布局,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积极开展划定生态红线试点,加快划定全国耕地、森林、湿地、水体、物种等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技术规范和生态红线保护管理办法。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禁止开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集中式应用水源地及重要地质遗迹、自然人文遗迹实行永久性保护。开展市县空间规划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率先支持我国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地创建国家公园,对全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统一实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其次,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先建后补、以补促建”试点。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模式,加快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试点,逐步推行工业用地租赁制和先租后让,建立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收回机制。健全完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指标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标准。认真贯彻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 再次,完善产业准入制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产业准入制度,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用好环保的准入和退出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
以市场调节推动资源环境产权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经济环节? 童中贤:一是加快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并将其纳入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体系。 二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森林、湿地、林木、水资源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加快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实现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高效利用。加快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创新生态文明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运用PPP(公私合作)等模式,推动企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大力扶持和推动环保市场发展,建立环保服务市场化采购机制,对事务性管理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监测、土地修复、环境评价、生态类评估等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服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支持生态环保类重点企业上市融资。
以严格监管为保障,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导报: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您有何建议? 童中贤:第一,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规划引领、监测评估、考核激励、项目支撑机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整合各类环境监测资源,探索成立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实现环境监测服务机构向政府购买服务,独立进行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监测。尽快建立健全环境质量预警预报制度,对水环境、大气环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异常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环境质量异常变化实现预警预报。加快制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活动准入清单,维护生态安全。 第三,实行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行政决策机制,推行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完善政府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确保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推进生态文明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公开。健全环境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完善法规体系,形成覆盖资源环境领域、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环境执法,建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行政处罚一体,环保、检察、公安、监察等多部门联动,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化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