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10-14 第A04版:地方新闻
|
大 | |
中 | |
小 |
|
|
湖北:开门编规划,共绘“十三五” |
|
|
作者:
廖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建民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827 |
|
|
|
廖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建民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十三五”规划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受到社会各方关注。 近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肖安民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介绍了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整体安排,并对于“十三五”时期湖北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解读。
凝聚全省智慧,形成全省共识
肖安民介绍,“十三五”是湖北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五个湖北“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因此,“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肖安民认为,湖北省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也没有变。潜在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这一判断是湖北省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依据。 早在2014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全省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肖安民介绍说,总体来看,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湖北省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到去年底,主要开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是形成湖北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第二阶段,从今年初到今年6月份,主要形成规划的基本框架。第三阶段,从今年7月份到今年底,主要完成规划的起草和修改完善工作。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湖北省“十三五”前期研究课题指南》,涉及八大领域46个课题,其中15个重点研究课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直接委托的形式确定课题研究单位。同时,起草了湖北省“十三五”基本思路,报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省直各部门和各地市。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作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深化产业、人口、小康等问题研究,重点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明确全省“十三五”规划体系,包括区域规划8个、专项规划79个,其中26个重点专项规划拟请省政府发布实施,53个一般专项规划由部门发布实施。同时,注重“开门编规划”,今年6月,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以“同心建支点、共绘‘十三五’”为主题的建言献策活动,通过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湖北发展改革”微博、电子邮件、书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建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民众参与积极。 “下一阶段,待省委建议出台后,我们将编制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初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建议,努力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凝聚全省智慧、形成全省共识的过程。”肖安民说。
联动“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今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湖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将如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肖安民对此表示,“十三五”期间,湖北将深化与湖南、江西战略合作,强化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交流互动,共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中三角”城市群建成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撑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 如何实现该目标?肖安民认为,首先要促进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及省会城市合作共建,推进“中三角”与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协作联动,共同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其次,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扩大与湖南、江西相互投资,推进企业间跨省域协作配套和产业合作互补,鼓励企业跨省兼并重组,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此外,还要推进生态文明共建,通过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共同保护水资源水环境,加强长江、汉江、清江等流域的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共建城市群“绿心”,构建以幕阜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城市群生态屏障。同时,加强环境准入与管理合作,共同应对区域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
|
|
|
|
|
|
|